從期中,就一直在焦慮這件事情--
下學期我究竟要住哪裡?
Where to Start?
甚至哪些是挑房子的重要考量、我自己的需求是什麼,
換了生活形態,過去十年的在外租房經驗真的只能參考!
這麼說好了:
價格多少?
這影響地點、房型(house, Apt-studio, 1 or 2bed room)要不要有室友、有沒廚房?
如何選室友?
聽聞不少鬧翻的例子,這兩三年陸續有台灣人同住鬧翻到警局或撕破臉的case,
不僅影響自己生活與學業,情緒與行事也波及到其他台灣生;
在前人的諄諄告誡,才發現我太傻太天真的忽略這問題的影響力,
譬如說:開趴的次數與時間,室友不定期更換男友帶回過夜,生活習慣,
據說以上都可以透過背景來做判斷--
大學部往往比研究生趴踢多,
不定期更換男友回來,其實歐美亞洲都有這種case,
印度人香料用在食物、房間、甚至廁所,讓你無處可躲,
有些國家上廁所後不沖水,
有些國家洗完整個浴室濕答答(這浴室是設計浴缸沖澡用浴簾來乾濕分離),
在美國我還沒有看過蟑螂螞蟻,但有些人住久了就可以養得出來這些寵物,
My First Step:
講這麼多,沒講到我這陣子以來的狀況。
在多人「恐嚇」我找室友的種種挑戰,
加上我也不想找台灣人,一開始都還遲疑是不是就去住沒有廚房的套房,
然後買電磁爐(這東西在美國很稀少)
在廁所(只有這有抽風機)煮菜。
陸續看Post聯絡一些儲備名單後,
包含其中還被人呼愣去看了一些完全不符合需求的公寓,
最後決定拆夥,我自個貼訊息在國際生電子報裡,
於是換我開始「室友面試」,
從一開始不知道要問什麼,一直到第三四個人時,
我已經有一整套從身份資料、交友狀況、生活習慣、住宿共識...等項目的訪談表。
這當中陸續問了許多人,其中也包含完全沒接觸過的國家,
好比說,烏克蘭,別說風俗民情,
除了知道這「好像」是東歐國家,其他一無所知;
又好比--印度人,我們除了咖哩、香料,
這個看似熟悉,但事實上很難想像共住的民族,
依據不同民族,其實要特別注意的點也不同,
這也是我這次才學習到的。
Are you the one?
在上週期末考完後的一天下午,我接到了一通電話,
一開頭就說「你好」,聽了聽聲音似乎是我去D.C.時的大陸團員,
所以算是「相處」過,約了兩次見面,
有共通的語言,相似的價值觀與習慣((相較和其他民族),
重點是在討論共住細節時,我發現我們討論話題的步調還算一致,
這是一種很難言喻的部分,
的確語言、相同民族是一大因素,我想在價值觀、個性、表達方式,也有個別的相似性。
至少,這個人和其他面談者不一樣,他讓我有想一起生活的念頭!
(講到這,好像在選另外一半喔!)
Live together, work together.
由於我們有相同喜好的公寓,所以隔天救直接就殺去談契約,
過程牽扯到許多契約的事情,也包含如何處理新舊房子的時間銜接點,
終於,今天搞訂簽約,
同時我們也一起「相」家俱,
所幸共識頗一致,在協談和殺價過程,兩個相互有補位的和做。
現在心裡有種踏實,不只來自簽約抵定,而是和這個人生活有期待。
希望明年此時此刻--決定是否續約的同時,
我依然會很高興的說I DO!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