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2011

Offer! Finally!

 

以下,是流水帳記錄,
記錄自己這一路的暈頭轉向,還有緊張失措,
怕眼睛酸的,請直接看完第二段就可以離開了XD

 

 

前陣子經歷超級低潮期—
準備考試沒啥鬥志, 丟履歷丟到很無力,
唯一不懈殆的就是看電視— 美劇、台劇、日劇、韓劇,還有電影全都看!

今天終於有好消息,
一掃近來陰霾,終於給我拿到Offer(聘書)了。
約五月底上班,職稱是Family-Based Mental Health Therapist (家族治療師),
一直很猶豫要不要寫這篇,
因為我一直很沒有真實感,覺得還沒實際碰到看到摸到,彷彿一切都會消失,
似乎要實際上班,領到第一份薪水,我才會安心一點點。

這樣的不確定性,一來來自於第一次在美國求職,
再者身為歪國人,覺得很多時候會劣勢
(當然也有機會展現優勢—有機會的話),
加上OPT待業90天大限即將到期,我更是一整個ㄔㄨㄚ\到不行!

是說,上次有這樣的感覺,大概就是拿到學校入學許可後,
而且一直到入學半年後,我都還有種恍惚感。 (哈哈哈~)

基本上申請石沈大海是正常,
有系統自動回覆「申請送出」是幸運,
至於有單位進一步聯繫是鳳麟毛角。

而面試上的這單位,從申請就讓我很頭大,
那是一家我很早就看過的網站的機構,
不過因為一些原因遲遲沒有申請,
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我不是很確定我是否理解他們的服務範圍是不是我夠格的,
當然申請過程屢屢遭遇到一些搞不清楚的細節,
也就遲遲未把最後一個submit鈕給按下去,
加上種種佐證文件也是讓我東奔西跑。

文件送出當天(或後一天),我同時接獲兩HR一信一電話的聯繫。
我根本聽不出來哪單為啥工作的回應,
於是發揮福爾摩斯拼圖能力,給我搭配出七八個關鍵詞搭配後,
約略推定是某一家機構兩個HR分別針對兩個職缺聯絡我,
幸好,後來一路好結果的,是我比較有興趣的職缺。

不過事情還是小小波折了一下,原本預定四月底面試往後一週到五月。

先前有過一次他單位的面試,
計畫督導(?)在面試時滔滔不絕,
留給我的時間很有限,
有時我才提一個概念,督導又接著話題自己講下去了。
面試前督導告知我,要在面試後和機構老闆(一個Psy D)說Hi,並強調非正式訪談,
結果進去完全被打成扁狀—心 理學者講話調調:猛考我案例的應用學派;
最讓我分心的,是這位心理學博士居然從頭到尾眼睛沒和我對視超過五秒,
一整個讓我很無言。

不過也好,
這讓我準備下一家機構面試時,翻了翻好幾篇期刊,
理論功力不一定會提升, 但是可以讓我比較進入要面試工作的領域。

這一次面試,到現場後才發現是3:2的團體—三個面試官加上兩個面試者,
一開始先團體面試,之後再逐一面試求職者。
還好我忍受不了沈默,
所以當面試官問了「why this agency」的問題,先答果然有佔優勢。
另外,依照我同學Tara給我的忠告「no matter how, ask questions—even you don’t care」
我好像不小心問到他們最引以為到的證照培訓制度,
讓對方有機會好好說一說。

而單獨面試時,有一題我實在答得語無倫次,
不過我很慶幸,某位面試官現場看完我的履歷立刻整合我的工作經驗—創傷工作,
所以針對這部分的考題,我也能更自信且有內容的回答。
之後,也許受到他們微笑鼓舞,我人放鬆,用了一些比擬,結果他們笑了….

原本面試官要等隔一週第二輪求職者面試後才給消息,
結果,我在隔天就收到HR的回信,
“The interview went well. I would like to discuss it with you.”
就算我看懂每一個字,我還是搞不懂那個well代表啥….

不過,接下來請我補件資料,甚至還有外包的公司打電話來進行背景調查,
這一弄,就兩個禮拜,因為一直沒有確定的一句話,當中我還跑去另一家面試;
但終於這禮拜一(5/16),對方問我願不願意加入團隊時,
我超想大聲喊:I DO!!!!!
隔天看到Offer Letter我是又跳又叫!
現在跑完了職前體檢(physical exam, TB test & urine screening),
只要收到PA政府的最後一份背景調查文件,就等著5/31上班囉!!

請大家幫我禱告我順利走到最後一步!!

5/19/2011

Suffering and/or Leraning of Hunting A Job.

 

找工作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好幾次我都好想把頭拿去擂牆,
還好沒做,不然我家牆面應該很多窟窿。

對於一些職場的名詞還霧薩薩,
例如,EOE代表equal of employment,代表沒有就業歧視(對我來說比較像口號就是了),
還有Act 33/34,查了一下是賓州的背景調查,包含賓州無犯罪紀錄&無兒虐紀錄。
FT&PT代表全職&兼職,
薪水有的是計時,有的半月發放,有的是月薪。

另外,我也得估算交通距離,
這是一個新的城市,偏偏這地區地理劃分有夠爛,

還在學習記方向、記路名,還有各行政區…

以上,Googel都可以幫你解決一切,
把相關資訊打進去,可以找到更多說明的訊息,
例如:EOE的法條所為何來。

Google也可以幫我從有限的資訊片段找出更詳細的參考資料。
例如,求職網上很多單位名稱是保密,且工作內容只有隻字片語,
透過一個郵遞區號+傳真號碼,有時就可以找出機構官網,
然後察看服務內容,並對照求才廣告零星資訊,
拼湊出他們的開缺水準與職務內容。

但,很多是GOOGLE沒辦法告訴你的,
例如:該職務在台灣相對應的工作是什麼,
又例如:薪水範圍。

有些工作就是很泛泛的名詞,
例如:residential adivsor,
我想說,安置業務我也有接觸,實在很想申請,
職務說明又像諮商人員,又是安置輔導員,
後來看了學歷要求是高中畢業,
但又多看了很多求職廣告後,
發現這應該是普遍性的職稱,而非某一家專屬。

還沒畢業前慶幸和朋友聊過美國找工作過程,
才知道面試過程不談薪水,
直到面試官同意雇用求職者,事後給聘書(offer)並載明薪資福利,
求職者才會知悉薪水。

雖說米國有許多網站提供薪水平均數,
但這就簽扯到資料來源,
誰會願意上網PO薪水(我認為薪水好的人),
誰會關注並回應這些訊息(SAMPLE的來源與特性)…
加上各網站對諮商薪水落差之大,
我實在不知該如何參酌這些數據。

另外,找工作時,美國實在很愛要求推薦人名單,
對於這點,我實在很頭痛,
首先,開口很難,
再者,名單難尋(我也只有學校老師和實習單位可以找啊),
三者,因為投一堆單位,但實在沒辦法跟推薦人說會有哪些單位聯絡他們。

只是,仔細研究官網,瞭解機構背景與職缺之後,
在研究過交通,
往往一天下來完成不了幾個申請。

當然,履歷投出去後(不管是email或機構官網線上申請),
絕大多數是石沈大海,
好一點的機構會有系統自動回復告訴你:我們收到申請了,
然後沒回應了。
再申請約20單位近30個職務中,

零零散散寫這麼一堆很痛苦的掙扎,
並不是為了說在米國求職有多苦。
反之,細看這些過程,

因為面對太多無知,會想要知道怎麼去解決困惑,
然後會發展出更多新的技巧或經驗,
當然,完成後的成就感很大。

所有面試官都問我一個問題:「所以你想留美國或回台灣?」
除了回答我還在評估中外,
我這麼樣告訴他,
身在一個不屬於我的文化下,缺少身為主流社會的特權,
也許常常要工作120分才會獲得80分的評價,
但是這是一個充滿機會的社會,努力,還是會有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