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7/2011

Insight

 

今天第一次團督,
要接手離職同學兩個案件。

週五臨時被告知要接手,
週末,原本不應該是工作天
--至少美國的職場習慣是如此,
不過,我還是找了一個下午看完之一個案的電子檔記錄
(還有紙本的轉介、兒心醫師的評估….)。

要做作業,除了擔心現場聽不懂口語報案(case presentation),
現場,全都是實際與個案和其家庭見面的工作團隊,
或者定期參與團督跟上更新的督導,
所以事前工作部可不做。

首先,
書面個案記錄有許多是口頭沒辦法補足的,
看個案記錄時,我喜歡在腦海中描繪案家的模樣,
另外,我知道我的強項之一在於站在第三者觀點提供不一樣的思維,
也因此,充裕的時間準備可以讓我思緒更自由不受限,
等到會議時,我才能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

有時候,會心機的表現自己
--- 事實上,這也是必要和必須的。
得準備數十個不同的問題/觀點,以利在會議時不同的話題時提出,
當然,偶而那些很雞毛蒜皮的小問題也備個兩三個。

以前在學校,常看到同學隨隨便便看一段就輕鬆發表問題,
不管內容深淺,他們的自信,跟發問的理所當然
(這是相對照我們被潛移默化的意識:事情功課要做完才能問問題,且問題要完美無缺),
我知道我做不來,
有的,就只能用功,還有認真分析,
當然,沒用功的時候很多,而這又是另一話了。

我想要申請Hib 工作簽證,
但是我不知道機構政策(或許這也是他們的第一遭),
在暴露我意圖前,我得累積好我籌碼,
第一個要拉攏的,是我的partner和督導。
Partner我們才剛開始合作,所以還在謀思我的策略,
我不介意督導評論我口語或寫作能力,
也知道他們可能會小小擔憂我的理解能力(因為聽不懂引起的),
但是,我想讓他知道我很有潛力,
我有潛力改善我的溝通,我對個案評估很有觀察力,還有我很有企圖心,
其中,最常見的評估舞台就是一週一次的團督時間。

督導人很好,會議很輕鬆,
雖然在交接案子,但也有很多深入的討論,
最後督導都給每個人鼓勵,
給我的就是「very insight opinions」。

嗯…之後的目標是,我要讓他每次都說出這句話!

 

 

 

後記:
寫這句話,不是代表我現在做得很好,
就是因為太多挫折,太多要改善的,
自己不甘心,不想就這樣認輸,
所以想是give it a try.
寫下這些,不是給大家討摸頭,
而是,提醒自己除了自憐自艾,我應該把眼光放在可以努力的目標,
三個月後,就會知道機構的反應了…

7/07/2011

上班一個月

 

有上班,有看個案,
想法多半會多一點,
希望多點話題來寫BLOG,
只不過今天,
還是流水帳!哈!

雜一:配對和督導

上班將近一個月,
一來因為program換主任,
再者因為期中評鑑,
所以上頭的manager和督導一來忙著把所有個案記錄簽完以利審核,
其餘的行政策略一切都不敢變動。

除了分組和督導。

我們都是搭配著一個partner一起外出工作,
偶而team visit,有時個別訪視,
因為要彼此相互支援,伙伴關係很重要;
而督導,等於是小主管,我希望他能指引我大方向即可,
剩餘的,能夠回答我一堆對個案的思考(註),
所以我期待的是男督導(ㄟ…蒐集到資料不充足,但未來肯定會花篇幅講督導的)。

宇宙,回應我訂單了,
只是,我沒說的,他真的很隨性。

關於搭配人選,manager一直不斷強調他很在乎兩人協調性,
一直向我強調他篤定我跟我partner很配,
面對他每次都一頭熱的講,我都默默微笑說,“really?”

見到Partner的那天是在全機構的員工到職訓練日,
我並沒有被告知他身份,但是我第六感有猜到,
台上行政人員講一些事情時,他都有comment,
內、容音量都很像在和旁邊人(只有我)討論,
問題這根本不是一個討論的時間點。

一天,我們幫忙歸檔個案文件和記錄,
資料很多很雜是沒錯,但是稍稍規劃一下,剩下的也就是勞力而已。
不過,每拿到一份文件,他就來個小commnet,
然後,好幾次說完話,就忘了自己做到哪。
說真的,我還真不知道要不要回應他。

更別說,中場好幾次manager就進來說
「真好,你們已經開始培養團隊默契」

…………………

 

雜二:過渡小組

Manager給所有新人的暫時安頓計畫很奇怪,
總之,在我和partner分別接案前,
我暫且被Sign去和另一個友善的黑人同事K一組,
不過,規劃其實有點匆促和草率,
我和K一整個以「沒有明天」的方式一起合作者。

只是幾次觀察他家訪,在作案風格與理論學派和我大不同,
但這究竟是單次案件的處遇計畫不同,還是本質上的差別,
我還無從得知,
但基本上我喜歡和K合作。
某一種程度是因為他不是太緊湊型的人,
再者,似乎他彈性很大,
相對的,當我緊張時,我知道我不會被苛求。

也許,K急切期待一個伙伴穩定下來,
也許,我是一個好對象,
也許,我比他新伙伴在某些條件上更合適
(manager認為”黑黑配”適合他們,但K和我一致認為應該是”混種配”最佳),
我們兩個都希望可以被送做堆,
但是,一切都還在希望中。

 

雜三:隨性(?)的訓練制度和友善團隊互助

很奇妙的,
機構除了全機構的在職訓練外(多為行政事項),並無系統的專案訓練,
這讓我頗訝異,
畢竟,我們這計畫案頗大,光是therapist就有20人,
據說是在西賓州從事此計畫的最大規模,
但是,除了一本教戰手冊,沒了。

剩下,靠你機運,可以遇到狀況題激發你好奇心,
或者,等到manager靈機一動想到可以教導的主題。

但好處是,只要你有問題,所有的團隊成員,都會想辦法回答你,
即使他不知道答案,他會建議你去找誰,
這點,讓我很期待大團隊的互動。

而以往,我一直享有少數民族的特別待遇---不管是正向或負向。
因為不論我口音,或者我表現確實有不同,
再者,他們似乎不會因為我是外來(外州、外國)而覺得應該特別協助我或要求我,
但,我有問題,他們就像回答一般問題一樣,
耐心友善的回應我,
看倌,你說說,這樣素不素很甘心?

我會這樣特別檢視,
也許,是來對自己語言能力的缺乏自信,
也許,因為我現在口說又稍稍進步一點,
也許,因為在這城市的居民早見怪不怪外地(外州、外國)腔調,
也許,比起腔調,他們更在乎我說啥。

我知道,我很難不在乎,很難不去放大檢視這經驗,
也許,等我能力再加強些,
也許,等我對自己在有自信一點,
我就可以更自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