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2009

體驗人生

 

看戲,是我娛樂,
也是自我療癒的方式。
誠如一個朋友說的,不愛哭的他,唯一的釋放時間是看電影。

而我,耐心不足,對電影的熱切都沒那麼高,
但是很愛看舞台劇和一般的電視劇,特別是日劇。

我喜歡看人和人之間的互動,
還有人怎麼回應環境的方式。
情人間的距離,習慣的小動作,和家人間有差別,
走在路上和陌生人眼神交會,或是意外看見驚奇之物都眼神都不一樣,
有人心思百轉,眼神(不單單是眼珠啦!)也翻了好幾個表情。


(篤姬23集:家定將軍與篤姬對奕的對談。感謝網友鈷藍精心截圖)

 

這種對我來講都很殺,
如果又加上劇情,
即使只是一個小場景、小動作、沒有對話,
對我來說,一樣震撼。

 

從高中開始看舞台劇,
大學時期,身邊看舞台劇人還沒那麼多,
於是我一個總騎著小車衝到台中中山堂或中興堂看表演,
久了,發現我更自在一個人看戲。

喜歡看舞台劇、一看新齣日劇就會很容易上癮,
加上哭點很低,往往一哭一發不可收拾,
哭完明明很累,但我卻很喜歡哭完後通體舒暢的感覺,
為什麼,對於看戲如此費心神但我仍依舊熱衷的反應,我一直不解。

 

直到這一兩年,我突然間了解看戲對我有多重要。

 

我曾想過,究竟來到異地念靠嘴巴吃飯的領域到底值不值得?
下學期起連續四學期起,我就要接案,
我也是會惶恐語言能力不足的情況下,
是不是有什麼是我可以做,甚至可以勝過講母語的同儕?

我想,大概就是being a human being吧!

 

有時候,語言太容易,我們反而就忘了口語背後的許多訊息,
說話的語調、眼神、肩膀及肢體動作...,
這都是一個人的表達方式,
但我們可能因為對方說一種我們太熟悉的語言,
而忽略掉這個人也同時用其他的語言傳遞可能和口說完全相反的訊息。

人類的情感是共通的,
但生活經驗、文化差異、個人價值多少會侷限自己的視野,
於是,看戲劇是我認識人生最簡易、對我來說卻也是最舒服的方式。

一齣戲裡,如何去定義大環境,
大環境中的小人物又如何回應身處的時空,
每個人應都有自己的信念與堅持,
當然也可能面對許多無奈,還有千思百轉交構出來的情緒。

看戲的時候,有時就像站在out sider的立場看事情,
但因為又是透過劇中主角insider的體驗,
似又真實卻又綜觀。

有時,故事是用不同的語言或文化時空敘說和自己相同的生活,
也可能是同樣時空、但卻不一樣的生活經驗,
我跟劇中人物體驗人生,哭笑走完一段,
即使哭完身體疲憊,但心理狀態卻又是通體舒暢。

Being a human being真真切切去感受情緒,
就像在諮商室裡面,認真看待案主的人生,
也許,鈍於口語,但卻可更敏感去捕捉對方其他更細緻的敘說方式,
而這,不正也是我之前工作瓶頸的一個提升方式?

 

最近被殺到的眼神是在篤姬裡面演十二代家定將軍的堺 雅人,
故事設定他原是一個裝瘋賣傻的將軍,
但一次面對意外時,剎那間閃過的幾個表情非常生動,
大家有機會可以看看這齣戲
(當然啦!有幾集記得戴墨鏡,不然又要瞎了!哈!)。

 
(篤姬20集。感謝網友鈷藍精心截圖)

6/26/2009

可不可以只隨我的願呢?

 

我知道很多事物都有其意涵,
或許我這麼做,
讓很多人誤解,但也或許,這樣讓他們才更明瞭,
只是,很多是我不想說明、也無法說明,
但在我心中,自有定見。

我不想遵守「因為大家都這樣,所以你也得這樣」,
我只是想照自己的心意,
既然我這麼做沒礙著誰,
為什麼一定得跟大家一樣?
更何況,這說法,各國都不同,
誰說你的說法一定就對呢?
有不明瞭的,就直接來問我就好啦!
不敢問的、害怕說明的,
又有啥資格怪我不清不楚造成困惑呢?

第一次,不想或黑或白的世界,
只是想停留在這曖昧不清的灰色不可以嗎?
至於那些在黑或白的人,mind ur own business!

6/20/2009

天氣,很陌生! --2

 

這裡,聽說還沒到真正的夏天。

事實上,我也不覺得熱,
外出可以穿短袖,不過早晚要搭小外套,
以為可能才17-18度,一看溫度計,原來已經飆升到25-28,
氣候乾燥真的真的沒那麼悶熱耶!

這裡的天氣,
請容我說一句:「真是一個神經病!」

早上,是舒爽涼風,
中午,出太陽,正好配上國際事務處辦的冰淇淋活動,
黃昏,上完課(一小時內已經下過一場雨),夕陽很漂亮,把椅子搬到陽台邊吹風邊看書,
晚上,才洗完曬好床單打算陰乾,卻持續不斷的雷響,現在正在傾盆大雨!

一會晴、一會打雷下大雨,
有時烏雲一下午,就是不下半滴雨,
以為天氣沒事嚇人的,一出門又一陣大雨,
等到妳衝到學校大樓躲雨,雨又停了!
等到要離開圖書館回家,又開始下雨!
所以下下停停,一整個沒得預測。

不像台灣,夏天要下雨,
用嗅的、用皮膚感覺、用看的,一整個很明顯,一次下完就沒了,
這樣都乾脆,多好相處的氣候啊!

6/19/2009

秘密 --2

 

說話,曾經是我自我療癒的方式,
可能因為生活太順遂、加上神經很粗不太介意,
在出社會之前,好像沒有啥不能和朋友說的事情!

 

不過,
我漸漸學習到,真的有話會沒法說出口,
我也才知道,說秘密,也要智慧。

 

於是選擇講話咖是我的新課題。
不只是口風緊與否,
當我自己說出口時,我也擔心對方接納的程度。

 

經驗中,學習到口風緊不緊要考量的
都不是這個人和你的交情(有時候爆料往往都是密友),
也不是這個人是不是好人(好人,啥都說好,也包含人家問他八卦時,他也說好!),
而是這個人能不能理解,並記住你不能說出口的理由。

一個人如果能記住你的擔憂,
那麼他必定能理解,也尊重你的決定,

而這才是能信託之人。

 

有這樣的講密經驗,:
對方是好朋友,還是同行(倫理首則第一條:為案主保密),
但是對方還是告訴了另一個他的死黨(他下班了!工作倫理放在辦公桌上了!)。

也有過:對方是個善良的人,
告知秘密時,也掛保證不會說(掛保證的,通常沒啥保證!),
結果一轉身,另一個人有困難時,正巧是我要其守密的經驗時,
他立刻就說:啊!我告訴你丫丫可以幫你(好人很快就會把妳賣給另一個人了!)!

最機車一次,K小姐把事情告訴了J,
J還很得意跑來跟我說:我都知道了喔!
我心裡馬上飆出一堆髒話...(心裡把K&J浸了N百次水桶)

不過最常發生的狀況是:
對方明明把話四處傳了之後,
我曾試探問過對方,發現沒有一個自己小心收藏的秘密放在心上的。

 

坦白說,我很ㄋㄠ種,
發生以上事件時,我從來不曾直接把我的不爽告知對方,
我只怪自己視力不好!

反過頭來,感謝那些聆聽我秘密,
當我說到我的擔心、我的焦慮,
謝謝你們給予關心、理解的微笑!

6/18/2009

秘密 --1

 

每個人,要說秘密前總是這樣開頭的:
「要跟你說一件事情,不能跟別人說!」

年紀小時,禁不住誘惑,
總是立即伸出四根手指頭掛保證,
但現在,總會有小小猶豫:「take it or not?」

守秘密不好玩的!
每個人不能說的秘密,背後總有些理由原因,
有些,其實很無奈、有些很沈重,
一旦聽了,我的情緒不可能不被牽動。

再者,守秘密要高度警備!
一旦與相關人等談到任何牽扯到秘密的一絲毫,
就要豎起警備,小心不露出任何線索,
必要時,還要適度幫朋友圓過去。

守秘密,除了肩膀要有力點,腳剎車功能也要強。
多少擔心自己能力不足,
現在學會坦白告訴朋友:
「說不說,妳自己要想清楚。
說了,為了心裡舒暢些、為了有個伴來分享,
不要說了,自己焦慮更大。」

我知道,有個秘密不能說,其實很痛苦,
譬如,有快樂的事情不能分享、有擔子不能分勞解壓,
所以,當朋友既然排除有可能洩密的擔憂,也需要個支持,
為什麼我要說不?

說完秘密,說密者都會問:
「妳嚇到了嗎?很吃驚吧!」
可能吃驚程度或多或少,不過最讓我驚訝的是,
其實很多人都背著這些壓力孤單好一陣子,
真正讓我驚訝的,還有感激放心信任我的人,
特別是出國近一年來,明明網路這麼暢通,洩密多得是機會,
但還是你們的信任,讓我在異地也分享到你們心裡的小角落。

6/14/2009

剩菜塔...?

 

OK!我知道很久沒有PO文了!---特別是做菜文,
放暑假放到心都野了!
不過明天就開始上課,
通常壓力越大我比較會越想寫東西.....吧!

事實上我根本不知道這道菜叫啥,
只是覺得好像去餐會活動,他們很常做這個,
加上朋友告訴我作法,還特別提醒我:餡就是剩菜!
方法實在太簡單,
加上我想清冰箱,所以就動手做囉~

方法很簡單,
底盤先鋪上薄薄牛奶蛋液,然後把鋪上剩菜,
今天的剩菜是煮太多吃到膩的蕃茄義大利麵,
再鋪上一層cheese,並把剩下的牛奶蛋液整個倒進去,
確認整個平面約略浸泡在牛奶蛋液裡面,就送進烤箱。

這是我第一次試做,
其實很多動作應該不是標準或精準的,
所以就讓我把食譜草草帶過吧!

好不好吃?
其實還不錯,
原因不是做得好,而是太簡單的食材;
首先,蛋、牛奶做出來的東西,應該很難做不好吃,
蕃茄義大利麵,基本上雖然沒有太突出,但也不至於太恐怖。
個人是頗滿意的啦~哈哈哈~

先切一塊囉~

來看橫切面囉~
看吧!我完全就是用剩菜,所以放了一堆麵條,
其實還有很多洋蔥和雞肉塊,不過在這個切面看不到。

想吃?
要來米國找我喔!
回台灣沒火力強大的烤箱、cheese不好找,我想我應該做不出來吧!


為啥照片色澤差那麼多?
因為我在玩功能,更多相機功能試拍照,等我紐約夜景照囉~

6/01/2009

自剖:真誠 or 圓融?

 

兩個頗不平行的概念,
但在我的信念中,確有某種程度的對立與平衡。

 

以前,有個信念--把事情說清楚
對我來說,把話放在心中,其實是對別人不真誠

曾經,我願意花時間在爭辯,因為那是一種澄清的過程;
記得曾做過一次性向測驗,
其中一個分析類別顯示我屬於「aggressive」類型,
也就是說,寧可採取行動,視衝突為溝通的契機;
所以面對曖昧溝通、或是拒絕溝通類型的人,我容易覺得挫折與不被信賴。

可是,這樣的個性會有風險。

首先,積極溝通也可能有負向意涵,
所以當我嘗試澄清時,對別人可能來講是衝突,
而衝突,對一般人來講,是一種冒犯,
即使我用意使在澄清事情,
但在他人的感受中,是對其人的一種攻擊。

再者,會挑戰環境價值,
台灣的價值觀教導我們「以和為貴」、「吃虧就是佔便宜」、「退一步海闊天空」,
潛在的價值是,重人和不重是非邏輯(相較而言),
於是當我被環境壓抑,或是接收到對方認為我在攻擊他們而不悅而非口語訊息時,
我就會產生內在衝突,
「我只是不想隱瞞、不想心中有疙瘩,為啥要背標籤不懂事理?」

 

最近,有新的想法與感受。
也可能因為價值觀也有改變。

曾經在我極在乎的事件上,我迫不及待的和有人分享,
但是,對方有其不一樣的觀點,
甚至,因為某些因素,對方不給討論的空間,
因為這樣,我失去這個摯友近三年。

又有幾次,遇到激辯的機會,
過程中雖有澄清的意味,但火光交錯間,
我也嗅到一絲「想把對方辯倒」(可能是我,也可能是對方所釋放的訊息)。

 

於是,真誠之外,
我想一定有什麼也是我在乎的。

把事情講明白,是我「真誠」的具體表現,
其中包含直接了當、不含糊說法。
只是我忽略一點,對方接受與否不在我掌控範圍,
況且,對方的否定不一定代表我的論點不對,
有可能是我們站在不同立場,或者對方暫時難以接受新觀點。

也許對於自己的看法有一定的認識,
只需要分享增加與人的聯繫,但無須透過說服來增加自信;
更何況朋友之間,本來就存在歧異的可能,
甚至有些觀點是彼此完全不能相容的,
特別是當牽扯到宗教、個人價值觀時。
也因此,若我已經肯定對方不能接受某事情(毫無商量餘地),
我寧可選擇不討論此事。

違背真誠嗎?我想過...
若回到「Be sincere」背後的前提,是因為我在乎這個人,
也因此,對我而言,「關係維繫」是優先於「真誠」才的 concern。

或許,我開始傾斜「以和為貴」,
但我仍堅信,我反對鄉愿的虛偽,
「和」的前提,仍是以真誠為基礎
不該是表面的平和,但私下卻是欺瞞虛假。

學長曾分享一段話--
對己無愧、對人無傷、對事圓滿
當年只覺得很信服,但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現在,有經歷、有體悟,我終於能言喻當時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