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1/2009

自剖:真誠 or 圓融?

 

兩個頗不平行的概念,
但在我的信念中,確有某種程度的對立與平衡。

 

以前,有個信念--把事情說清楚
對我來說,把話放在心中,其實是對別人不真誠

曾經,我願意花時間在爭辯,因為那是一種澄清的過程;
記得曾做過一次性向測驗,
其中一個分析類別顯示我屬於「aggressive」類型,
也就是說,寧可採取行動,視衝突為溝通的契機;
所以面對曖昧溝通、或是拒絕溝通類型的人,我容易覺得挫折與不被信賴。

可是,這樣的個性會有風險。

首先,積極溝通也可能有負向意涵,
所以當我嘗試澄清時,對別人可能來講是衝突,
而衝突,對一般人來講,是一種冒犯,
即使我用意使在澄清事情,
但在他人的感受中,是對其人的一種攻擊。

再者,會挑戰環境價值,
台灣的價值觀教導我們「以和為貴」、「吃虧就是佔便宜」、「退一步海闊天空」,
潛在的價值是,重人和不重是非邏輯(相較而言),
於是當我被環境壓抑,或是接收到對方認為我在攻擊他們而不悅而非口語訊息時,
我就會產生內在衝突,
「我只是不想隱瞞、不想心中有疙瘩,為啥要背標籤不懂事理?」

 

最近,有新的想法與感受。
也可能因為價值觀也有改變。

曾經在我極在乎的事件上,我迫不及待的和有人分享,
但是,對方有其不一樣的觀點,
甚至,因為某些因素,對方不給討論的空間,
因為這樣,我失去這個摯友近三年。

又有幾次,遇到激辯的機會,
過程中雖有澄清的意味,但火光交錯間,
我也嗅到一絲「想把對方辯倒」(可能是我,也可能是對方所釋放的訊息)。

 

於是,真誠之外,
我想一定有什麼也是我在乎的。

把事情講明白,是我「真誠」的具體表現,
其中包含直接了當、不含糊說法。
只是我忽略一點,對方接受與否不在我掌控範圍,
況且,對方的否定不一定代表我的論點不對,
有可能是我們站在不同立場,或者對方暫時難以接受新觀點。

也許對於自己的看法有一定的認識,
只需要分享增加與人的聯繫,但無須透過說服來增加自信;
更何況朋友之間,本來就存在歧異的可能,
甚至有些觀點是彼此完全不能相容的,
特別是當牽扯到宗教、個人價值觀時。
也因此,若我已經肯定對方不能接受某事情(毫無商量餘地),
我寧可選擇不討論此事。

違背真誠嗎?我想過...
若回到「Be sincere」背後的前提,是因為我在乎這個人,
也因此,對我而言,「關係維繫」是優先於「真誠」才的 concern。

或許,我開始傾斜「以和為貴」,
但我仍堅信,我反對鄉愿的虛偽,
「和」的前提,仍是以真誠為基礎
不該是表面的平和,但私下卻是欺瞞虛假。

學長曾分享一段話--
對己無愧、對人無傷、對事圓滿
當年只覺得很信服,但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現在,有經歷、有體悟,我終於能言喻當時的感受。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