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5/2008

文化適應 Acculturation

 
關於文化差異這件事情,
我不曉得大家怎麼看待的。

 

我的適應期

很多同學都會問我,我來多久了?
那似乎是一個代表適應期的指標。
不過,我認為早在準備出國這段期間,
就已經開始學習美國文化了
(當然好萊塢電影、電視影集則是更早的媒材)。

在留學討論區上,總有月經文,
其中一類則是關於文化觀點的,
譬如說:
推薦人名單該選修過比較多課程的助理教授,還是修過一堂的系主任來寫?
如果我大學成績不好,要不要在SOP裡說是因為社團太多的關係?

透過前人的回答,文件的用意其實很清楚,
「請讓我認識你是誰!」--特別是你的優勢能力。
照華人的謙虛文化,不斷以說自己不足處間接帶出自己強項
(如:因為明瞭自己在諮商理論的不足,所以希望繼續進修),
或者說了一個很長的故事之後,才說明因為這事件造成某項缺點,
不過米國人直率思考的大腦,應該參不透我大中華文化之深奧的,
與其浪費字數說缺點,
不如直接說「在XX活動/單位、活動中貢獻了啥」,
或說「貴校優秀,我有超強意願及能力,給我入學許可吧!」(註1),
只是小小的潤飾事件背後的正向意義與影響,內容大大不同,
例如:本來說因為參加太多活動造成成績很爛,
就可以改成,因為參加許多活動,所以學習到團體領導能力及與不同團體的溝通技巧。
畢竟一件事情總有很多觀點,無須造假,但可以有其他的闡述方式,

最的SOP並沒有送知名高貴的writing公司,
只請了跑單幫的編者幫忙潤稿。
最後的文件,可能不像名人傳記那樣偉大,
不過,那是很真實的自己。
過程很像是在練習改變思維去重新看待自己,
有點像是自我對話,與意義重建。

申請過程雖然繁瑣,但我頗享受在其中,
我看到自己面對文件的第一反應,
然後再詢問自己,我希望人家看到什麼、
如果我是米國人我會怎麼詮釋自己…。
過程像是啟動一個機制,
訓練自己練習在兩個文化中轉換。

 

欣賞差異

有時候不覺得那麼容易,
感謝身邊有些朋友超級耐心的與我分享他們的米國經驗。

其中,最重要的,
是他們從來就不會以「啊~米國人就這樣啦~」的口吻陳述文化差異,
他們多是連同頭尾源由都告訴我。

我想,所謂的文化,絕對不是單一原因所構成,
總有所謂多因子的背景組成,
而所謂的欣賞,則從理解開始。

當然,欣賞,和接受是不一樣等級(註1)。

 

 

文化差異的正向意義

受焦點訓練的老師影響我很深,特別是他看待事情的正向觀點--
所有學位都在台灣取得的確不利其在學術圈的發展,
因為豁然開朗,領悟到
不曾有過的少數族群經驗其帶來其最少成本體驗弱勢族群的心境,
在重新詮釋後帶來的正向意義。

求學時代的成績表現讓我們容易成為主流並享有優勢,
太容易取得資源、享受資訊的狀況下,
忽略弱勢族群對主流價值、資源的疏離感?

離開慣性的舒適區(comfort zone)、改變舊有模式,
幸運地有超nice的advisor包容與接納,
並修了他的多元諮商課程,
讓我在真實的體驗情境中觀察與重新架構原有的價值觀;
我嘗試去接受文化衝擊過程中,
「享受」順暢與失落的感覺。

3年之後,
希望對於存在與生活的必然性不那麼視為理所當然。

註1:我的SOP結論真的是這樣寫的。
註2:若說,有哪些部分我真的是指能理解而沒法接受的,應該就是「整個校園的飲水機全部都沒有提供熱水」,以及「所有的美國人進人家家裡都不脫鞋的、甚至進入我房間都直接穿鞋進入!」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