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修了一門多元文化諮商,
是我advisor開的課,
當初他就跟我說,這堂課有很多作業,作業不難、pass不難,
雖然現在在趕作業的當下,
我懷疑他說作業不難的可信度,
不過,越多做一點作業,越不後悔修這堂課。
一開始上這堂課,都以為很輕鬆,
剛開學時,我的重心放在另外一堂理論課的準備,
加上搬家、加上上課的活動幾乎都不曾提及需事先reading的範圍,
雖然上課議題很豐富、有很多role play、團討的機會,
因為沒有理論,role play、團討又是架空在學生彼此間的練習,
有時,上完課雖輕鬆,但還會有點空虛感。
直到我比較認真注意到除了課本的閱讀範圍外,
老師在網路上還有很多指定的作業,
我才猛然一覺,這堂課的閱讀量不比我那堂理論課來的容易。
首先,我們先來逛一下網頁,
扣除已經繳交過作業的媒體檔案會被移除外,
還有以下資料,
包含:補充閱讀資料、錄音檔、影像檔,還有不只是PPT的PPT檔!
這個檔案叫Podcast,好像是源自Apple的軟體
(我們advisor是apple fans),
在這堂課是用來使用已經採訪各跨文化諮商師的採訪錄音,
最近在聽的是雙語諮商的挑戰、非裔男性的諮商議題,
以前都不曾接觸過,
光是聽到這些議題,都覺得新鮮,
像是有人親臨課堂一樣,分享他在實務的工作經驗,
當然也包含他工作時遇到的挑戰、還有實務心得,
我很喜歡這部分的實務分享。
另外,我們也要閱讀PPT檔的資料,
議題一樣也很豐富,最近覺得很有趣的是跨文化的心理測驗,
不過若以為這只是PPT,把他當講義列印出來看看就好,
那就小看我們老師了!
這是老師的額外加課啦!
加課不加價啦!
愛聽幾次聽幾次,超適合我們這種剛來語言適應的國際生拉!
就像要上週討論非裔諮商時,
在課前閱讀後,可以先大略認識一下非裔人的背景,
這樣去上課討論,會更有概念。
聽了那麼多錄音,難免會睡著,
而且不管採訪或講課,
講者速度都會慢一點、口齒也清晰一點,
比較挑戰但一樣有趣的是諮商情境的錄影!
既然是多元文化諮商的課程,
個案也都是來自各種族性別,
腔調、用字都不像講課者的清晰,
還有,因為是對話情境,口語用字更多,
含滷蛋案主也不少。
為此,想搞懂他們說啥,
也想練習實際諮商的技術,
每聽一個檔,我就寫一份逐字稿,
10-20分鐘的諮商過程,往往花去我兩三小時寫逐字!
不過希望透過這練習,能讓我快點適應語言,
寫對話過程,也讓我更細緻去看到諮商過程的用語!
坦白說,我不記得大學老師除了播放影片、幻燈片外,
有使用哪些多媒體教學,
也許因為那年代電腦才剛流行,
加上大學時是大班教學,
除了lecture外,很難有其他的教學方式。
不過我也想知道十年後學校老師是不是這麼勤勞的提供多種媒體教學,
當然我的重點不只是在多媒體的使用,
而是老師有沒有要讓學生大量的接觸實務、理論?
(其實我們每週的書籍閱讀量不少,理論也同樣重視,只是今天不提這部分)
例如這堂課主題--多元文化諮商,
尊重多元文化,尊重個別差異,
每一本教科書都寫、每一堂諮商課老師都提,
但是,學生唸過課本就懂了嗎?
這堂課程老師給分不難,
就如同這堂課老師所說的,
他的目的只是希望我們大量expose接觸各種多元文化議題,
真的,如同老師說的,
修課不難、pass不難,
但他忘了說,原來接觸這些多元文化議題,
透過這樣大量的閱讀也會這麼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