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2011

告別

 

年輕的時候,
感情重在有心。

有心,感情就可以長久。

然而,時間過去,
才知道,真不是有心,
有時只是不同的階段。

以前覺得好富有,
有可以說話但不摻雜曖昧化學的buddy,
而且很「奢侈」的是,
還有好幾個。

之所以奢侈,是因為難得。
首先要性情相投,
還要有智慧和默契去維持幾乎模糊不可見的一條線,
隨著升學、工作,
要保持聯絡誠屬難得, 更何況不因為環境變化有所改變。

後來我才知道,
不改變,只是因為時間還不夠久。

是的,初期我是憤怒的,因為背叛,
曾經單純的以為,不會造成對方關係裡任何威脅,
理不該遭到如此對待。
而當對方信誓旦旦告訴我定要一聚卻從未打來一通電話,
我懂得我的憤怒了。

過了後二前三時間,
當然可以理解人生不同的重心。
但可以直率告別,告別曾經的單純嗎?

但,不要
先是信誓旦旦的發誓忠誠,卻不見任何行動,
最後,把我「虛線化」,然後還要我背負因遠走他鄉之過。

你讓曾經都枉然了啊!

11/11/2011

小時候的朋友

 

之一

那是不知所措,所以逃避。

小時候交朋友,多半因為地緣、因為機緣,
談不上個性相投,
當然,即使因為個性差異很大,但也從小就習慣了,
所以好像接受差異不是太困難的事情。

但有時候,那樣的差異,我們都沒有覺察,
有時候覺差異帶來的負向感受,但卻不知如何解釋,也不知如何應對,
於是鬧脾氣,
於是逃開了。

對你沒神經,我會鬧脾氣。
以前,我總不知哪裡不對勁,
每次很認真跟你講事情,你常不在話題線上,
天外飛來一句,常讓我以為你沒在聽我說話。
那天你說,那是分神,
對我來說,你似乎擁有兩種邏輯,一種是一般人的神經,
一種是非人的(至於哪種「非人」,我要是知道應該就不會被你激到抓狂);
雖然近年來,你當一般人的時間多一點,
偶而非人的存在,讓我還是忍不住抓狂,
但我至少開始意識到這樣的pattern,意識到自己抓狂的爆點,
還有,嫖竊某人用語「爆炸」來一笑置之。

現在,我學會怎麼面對你的非人存在了!

 

 

之二

對你,我曾經選擇逃避。

當年,和你講兩句話,就會被你岔開話題,
想問一句你怎麼了,你恍若為聞地講著某某同事家裡小孩等生活瑣事
話匣子一開你就停不下來,只是都是不是你或我的生活,而是路人甲的雞毛蒜皮,
於是對你開始無話可說。

你的關心給的很多,…也很壓迫。
突然,就這麼出現在我的學校、我的家門口,
撂下一句:是朋友就出來。
久了,這樣的關心,很喘不過氣,
於是,我逃了。

再見面,一樣的滔滔不絕,一樣是路人甲的雞毛蒜皮,
但我突然覺察一點,你鮮少說你感受,
以前,覺得這樣的你,很陌生很距離感,
現在,我好像懂了那麼一些些。

你的靠近,是你的關心,
你用走向我,表達想和我在一起。

你的跳題,是你的不熟悉,
太多東西你不知道該如何回應,
所以只好閃躲。

你的叨絮,是你的焦慮,
焦慮被人發現你的閃躲,
所以只好花更大力氣來遮蓋。

摒除掉,那一層又一層的偽裝,
如果回到最核心,
那不過是一個想對友誼就想伸手、又害怕伸手的小女孩罷了!

念其初心,心就會暖了!

11/08/2011

專業角力--搶地盤之外,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依歸

 

約一年前,在PTT看到一篇討論到社工和諮商兩領域的角力抗衡(原文在此),
恰巧那時,我帶著社工背景(教育與工作),經過兩年的諮商訓練(碩班),
到了一個以諮商主政的機構,
也許因為專業強勢(諮商),
也許因為工作性質,
該機構展現和我以前社工經驗有很大不同的服務經驗。

恰巧,機構裡有台灣人(在台灣念大學、美國拿碩士)的朋友,
我們常討論究竟是專業差異,
還是主政者因素。

現在我在一個各種相關背景都有的單位(也不只限於社工諮商心理),
但確實有人可以是非上述三種專業卻可以同時做治療、資源統合、危機處遇等各種服務,
所以,我依舊沒辦法區分。

不過在社工、諮商搶地盤的時候,
我認為「展現專業」才是真政的依歸。
以下,是我對該文的回應(不過不只針對專業角力就是了)。

很遺憾聽到這是一個挫折的工作經驗,
聽起來這當中這包含
1. 與不同專業的合作
2. 主管對於你專業的不信任
3. 自殺評估

我的背景是社工,有六七年社工經驗,
包含四五年的高風險少年工作,
這當中有不少和諮商師、醫院、還有司法警政系統合作的經驗。
現在,我在美國念諮商碩士,正在社區機構實習,合作對象包含諮商師和社工師,
希望我一些些所學經驗可以小小回應一下你的處境。

首先,我想要說的是,什麼是你離職真正的理由呢?
我猜原因很多元,包含專業角力、主管權力、個人專業支持與發展等等…
但,同樣的原因是否會因為換工作可以改善呢?

關於專業角力的部分--
諮商和社工本來專業就不同,首先對人性觀點看法就不同,
介入處遇的方法也不同,
可惜常有不少人將兩個領域相互比較,
這對自己專業真的一點幫助都沒有(很可惜你的主管現在這個死角)。
至於你主管的狹見,那確實讓人挫折,
他若不能敞開心胸,那是他損失,

但是有沒有哪些部分是你可以展現專業的地方呢?
當然不是叫你一昧去模仿諮商,但這兩者真的差很多。

我修了六十學分的諮商碩士課程,
坦白說,還真沒學太多資源統合、社區的溝通協調、倡導防治等概念,
但是,我對於自殺評估、介入方法,還有處遇後的文件記錄,
卻有念了諮商碩士課程和實習後才有更深入的瞭解。

讓自己專業更強的方法,是知道對方怎麼評估處遇的,
學著去瞭解他們的評估處遇對個案有什麼幫助,
又如何可以搭配自己專業的專長。

回到案子,
這個案子,摒除專業角力,你會怎麼處理才算完善?
哪些部分是社工專業會著墨的點?
例如:案主的壓力、資源、危機評估…等。
punpuns0514大其實已經提及主要的自殺評估概念,
若實際進行評估,約略可以包含:
自殺目的(intend)、意念(ideation)、方法手段(method)、壓力原(Pain/loss/Trigger)、自殺史(early attempt)、精神診斷(diagnosis of mental illness)、因應方法(coping)、藥酒癮史(substance use)、家庭史(family history)…

我猜你應該有不少評估與判斷,不過是否透過文件與語言表達出你評估的方面,
這樣才能讓其他同儕(不只包含主管,也包含其他專業及社工同仁)
瞭解這案子的危機性及未來處遇。

確實,台灣的工作量真的太瘋狂,
但是這樣的危機個案,要審慎評估,
即使案主現在住院,醫院必然會有評估,
但是站在學校輔導中心立場還是要有自己的評估。
特別是,如果案主若和住院系統有不適應或者是離院後的資源介入,
這可能是諮商所不能及,而是社工的專長。

關於人命的東西,真的要謹慎,
若一旦不幸發生,傷及的不只是案主性命,
還包含專業人員的職業生涯,甚至是個人的適應
我可能把話說重了,但這樣案件真的寧可多想一步的。

另外,若尚未累積工作經驗(不論此自殺案例或校園輔導),
不曉得你有沒有支持系統?
包含專業和個人情緒的?
這樣的原則,我們教案主,自己也要應用來照顧自己。

資訊爆炸之後

 

我記得有次李四端和翁姿蔓(?)有個對話,
關於兩個世代的差異。
其中,我很輕易就可以理解李的陳述,
但反而是翁的話讓我印象深刻(如果我沒記錯的話),
他自我行銷新世代的優勢,
「很會做網路搜尋,並進行比較,因而認識更多選擇。」

我不確定之後她們有沒有下這個結論,
不過,我自己的結論是,
當資訊更多的時候,
人們(特別是新世代)究竟懂得自己想選什麼嗎?

找工作,
薪資可以比較、工作內容說明更詳細、甚至連公司風評都可輕易估狗到,
但是,自己的興趣是啥?對工作與生活的期待又是啥?
或者,自己找工作一定不能失去的原則是啥?
資訊便利取得的過程,我們是不是容易著眼於資訊(A說B說),
卻忽略了這些資訊對於自己的意義?

11/05/2011

語言、文化

 

過去三年,台灣親友最常問的Top 3之一的問題就是:
「你英文應該變很好了呴?」

這真的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什麼叫做好呢?
是要像英語母語的人有一樣的腔調嗎?
還是可以發表一篇專業演講?
還是日常生活對答如流?
或者,敢用英文交談?

而我只有多數狀況下還敢交談吧!

但語言真的沒那麼簡單啊!

就像我懂專業用語,
但換了一個州,大家習慣用語就不一樣,
例如,藥酒癮在Ohio縮寫D/A,但是大家口說時,還是整個發音drug and alcohol,
剛開始上班時,由於這工作的學理對我來說是新的,常常聽到很多名詞,
所以當同事督導講到DNA,我一直以為是這學理引用生物學概念,
代表家族中遺傳性的生理心理疾病,
聽久了,才知道他們講D and A=drug and alcohol。

又譬如,通報家暴事件我不是第一次,
但是只要提到過程,我就一整個痛苦的想死。
因為通報過程要說明暴力怎麼發生、過程發生哪些事情、誰&哪裡受傷、事後處理…,
我們中文用手打就有:打、搥、撞、拍、捏、推、敲、手劈…,
更別說這些字加上別的動詞組合成各種不同的動作有多複雜,
換成英文,我也厭倦了只能一語以蓋之。

以上,都是字典可以查到的,
還有查不到的。

曾經一個華人小孩問我,
「我很煩」英文怎麼說?

又譬如,「很窘耶!」該怎麼說?
又譬如,我們口語早就改過許多字的原意,
試問,哪本字典查得出
「你很機車耶」、「他很鳥說」。
真正去查字典的外國人恐怕就更困惑了吧!

所以下次再問我,「你很會講英文了呴?」
請先告訴我當形容詞用的機車和鳥怎麼說吧!

11/01/2011

[FBMH]111101

 

每次你跳題,
我都不自覺的責怪自己,
定是我沒追到你的話中話、
定是我沒懂你那未說出口的感受。

於是,我更用力的追趕。

今天,跑了兩步,
我停了下來。

我自問:
我可不可以就站在原地,
心安自信的站在原地,
信念著你只是不知道該怎麼著地,
所以只好四處亂竄。
而我,要心安自信堅定地站在這陪著你,
堅定的告訴你:
可以的,你可以選個安全的角落待下來。

不論你哭著怨著躲避著
我在這,聽著,
我在這,和你連著。

今天,最後你含著淚的微笑告訴我,
我可以,不追不跑,
我可以,就是在這,
我可以,就是在這信念著你會安全的著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