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篇,
想講一下講講自己的怎麼找方法的經歷。
每次當然經驗會不同,
但是大致方法是一樣的,
就是用「問題滾答案,答案滾問題」的雪球法,
換言之,就是遇到問題就找答案,找到答案再生問題。
生出的問題是,到底答案帶出什麼訊息,
而這個訊息代表什麼意義。
兩年前找工作也是這樣滾雪球外帶超好運,
才找到一個這麼尬意的工作。
當然滾雪球方法很多,
除了網路、除了估狗,我還同時搜尋圖片和影片,
而社工訓練,我當然不放過手邊的人力資源,
藉著問題去找人,而這也是累積互動經驗的方法。
找出相關訊息後,不要只是看別人怎麼說就怎麼做,
而是看人家評論點有哪些,哪些是對我自己重要的。
做功課、摘要筆記,
最後拿一張紙靜下心重新思考,列下所有問題,
然後這些問題用英文怎麼問會比較好(不只是語言、還有口語邏輯),
實際的過程,對方肯定會卡住,聽不懂我的發問,
但多講之後,會發現他們一定有口語用法,
然後就可以套用,自然也會越講越順。
其中一個例子是車險,
一開始我就知道我不想只保基本責任險,
但哪些是必要的,那就上網做功課,
然後打去客服請他一個字一個字解釋給我聽,
聽完還是記不起來,半年後下一個保期,再打電話進去問,
問了兩年共四字,該懂得也懂得差不多了。
同樣的概念、方法、態度,
一樣可以應用在美國的就診、還有保險制度,
還有學習這裡和台灣完全不一樣的mental health工作。
翻閱了兩年多前找工作的經驗,
這幾年來下,對我來說,這是一個被印證有效的方法。
我當然知道,我們比不上英/歐語系國家的人在語言上站很大的優勢,
但是我一直覺得這是最容易解決的,
比較困難的是,真的是換一個地方就是換一個腦袋,
思考邏輯完全是不一樣的。
譬如,說話要直接,最好一開始就破題,
在台灣,我們習慣先把困難講出來,然後之前努力過的嘗試,還有遭遇的種種,
最後才來講打電話來是要幹嘛!
先把最重要的那句話講出來,如果發問人英文是母語,他們還聽得懂,
如果不是英語母語,加上又給他繞一大圈,
米國人很容易就模糊了焦點,或者就失去了耐心,
然後他們就覺得,他英文很爛,都不知道自己講什麼。
事實上,我覺得英語爛沒關係,有時候邏輯更重要。
甚至,在一開始就要跟對方講清楚要怎麼溝通,
我甚至請對方在我問完問題描述一下他聽懂啥,
然後他回答我問題後,我也會摘要我得到的資訊。
當生活不再是「想當然爾」、「理所當然」,
一切得重新適應時,確實生活好像就不是像呼吸般一樣簡單
(我的意思不是說,在台灣生活不辛苦,只是很多約定俗成的東西我們不用額外花心力去學),
但生活有時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方法,
所以當得到的東西不再理所當然,而是要去計畫、執行與經營,
然而一旦付諸行動,就可以看到成果,
這點,和理所當然的得來的特權是不一樣的(建議google 一下white privilege)
當然,我是個幸運兒,
在美國求學、唸書,都遇到很好的人,
讓我有機會可以實踐我的方法,品嚐汗水耕耘後的果實,
而這點,正是我留在美國最大的原因。
(感覺話好像沒說完,但最近腦袋都不清楚,就寫到這吧!)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