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2013

家庭工作之隨想 (1) enmeshment 之二

 

當然,慢慢瞭解這美國文化,
同時反思我到底在什麼樣的文化下長大,
這當中沒有哪個文化比較優劣,
但我其實很想知道「我們如何養成這些家庭價值觀」,
因為很多價值觀,我們自以為很瞭解,
但卻沒有辦法確切描述這概念是什麼,
而這些概念又默默的影響我們看待事情的方式,
如何影響,我們可能卻沒有任何覺察。

而我相信,在我們文化中肯定有enmeshment的現象,
不過很妙的是,我們似乎不太強調類似的概念,
我們也似乎很少有特定專有字眼描述這現象。

而我們為什麼較少去描述或強調這樣的概念?
Ethnicity & Family Therapy (Goldrick, M., Giordano, J., & Garcia-Preto, N. (2005))一書中,描述Japanese Families的一些特性,
而其實華人家庭也有類似的情況,
我想也稍稍回應為什麼我們不太強調「糾結enmeshment」這概念。

...Japanese culture, however, does not consider 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developmental goals. Instead, parents try to instill in their children what Johnson (1993) refers to as a “non-egocentric conception of self,” which helps children adapt to group norms and function as social beings.

(意譯)然而日本文化並不將獨立與自主視為發展的目標。反之,日本父母為了讓孩子適應團體規範、能夠在社會中與人互動,教育孩子不要成為「自我中心主義者」。

許多的「糾結enmeshment」可能發生在母子或母女的關係之中,
同一書的 Chinese families章節則說

Chinese mothers have been portrayed as self-sacrificing, suffering, overbearing, guilt inducing, and overinvolved with their children.

(意譯)華裔媽媽被期待是一個自我犧牲奉獻、耐苦、耐操、且要高度涉入孩子的生活。

延伸而言,如果孩子從小事被教育成要以家庭需求為需求,
至於是不是能獨立自主並不是重點,
追求自己的夢想與生活也不是重點,
等到女性成為一個母親,
就要犧牲自己的所有生活與夢想,全心全力照顧丈夫與子女,
如此一來,「糾結enmeshment」是不是變成理所當然了呢?

那如果「糾結enmeshment」是必然,
身為諮商師,我們又為什麼要介入?
如同我對同事開玩笑說:「我們沒有enmeshment的問題,因為生活中皆是如此,因為皆是如此,有問題也是沒問題」
難道,我們就用「民情不同」一言以蔽之?

(本不該在這時間點上寫這篇,本該花心思在之後的考試,
而且,這些想法是一路來的心得累積,但我至今仍沒有一個結論,
寫到這,還沒有任何結論與心得,而且腦袋漿了,所以先這樣不了了之吧!哈哈!)

12/27/2013

家庭工作之隨想 (1) enmeshment 之一

 

隨記一些family-based工作的小想法。

一開始family-based工作,給我最震撼的字眼就是enmeshment。
那單字一開始對我是新字眼,
所以我查英文單字enmesh,
Webster Merriam定義為

to catch or entangle in or as if in meshes

 

Dictionary.com說:

to catch or involve in or as if in a net or snare; entangle

 

台灣翻譯眾多,包括:黏結型、網狀家庭、陷網狀態、混雜邊界、糾葛,
我比較傾向的是糾結。

 

查中文解釋,其中,曾慧嘉定義糾結為:

家庭成員之間之界線模糊,彼此之間能自由地侵入任何合一個次系統,造成過渡涉入彼此的生無,為一種限制個人自主性發展的家庭結構。

 

但單純的文字定,我隱約理解這概念,
而在觀察同事使用這字眼的情境,
發現他們提到的enmeshment,在台灣不是很普遍的狀況嗎?
為啥西方社會把這問題看得這麼「嚴重」。

他們對於年幼子女(包括嬰兒)和父母同房睡看成極大的界線問題,
覺得孩子從嬰兒時期就應該睡自己的房間,
怎麼可以睡到父母房?

當然父母幫子女出教育費用,或者讓年滿十八歲子女住家裡頗常見,
但是讓子女唸完高中或滿十八歲就要求搬出去的也不少見。
於是明明子女沒有工作或繼續就學,
沒有獨立技能且又很不能為自我負責,
父母若讓子女留在家裡,
則可能遭受批評父母太寵子女,缺乏界線。

聽到六名子女中的老二(實際上他家中的角色比較像是老大)說:
「為啥我要代替父母照顧弟妹,
照顧小孩是他們的責任,我可以幫忙,但應該被他們感謝,
但為啥我沒做卻要被他們罵?」

又聽到父母對祖父母說,
「這是我的小孩,你們可以關心他、愛他,
但是他犯了錯你時,你最不要涉入,幫他講情,
不然以後你就不要來探望他。

所以,我很不懂,為啥家庭成員可以這麼「殘酷」,
年長子女不就應該幫父母照顧家庭的嗎?
祖父母管教父母如何管教子女不是在稀鬆平常的嗎?

當然在華人家庭中,也會出以上的爭議,
但我們似乎認同子女應該適當協助父母,
也認同祖父母可以替代父母管教孫輩,
成年子女住在父母家,似乎都不是啥大問題,
為啥米國人搞得這麼嚴重?

12/06/2013

[FBMH]131206

 

我不確定,我們除了practice coping skills外,
還能不能再靠近問題核心一點。

但每次靠近一點點,身體、情緒都反應attacking panic,
這是代表要stop往前走入核心嗎?

你說你有很多焦慮,
我以為我可已理解,
但我似乎用「理所當然」的想法去假定你的狀況,
事實上,好像不曾聽你用你自己的語言,
正式地、明確地表達自己。

又或者,焦慮盤據住你的整個大腦,
到底原本傷害你的過去是什麼?
那個過去又怎麼影響你?
你以為這些經驗存在你腦海, 所以你知道那是什麼,
但存在腦海的畫面到可以付諸語言(不管是口語、繪畫、肢體等等)是有距離的,
也許,讓我們先從表達開始,來界定「那個」是什麼,
然後,一步一步學會去處理、掌控讓你害怕的事情。

這過程,可能會很害怕,
但是記得我們有一個紅綠燈,
如果不是太可怕,那就綠燈前行,
如果讓你很遲疑,就閃閃黃燈,我們緩緩腳步,
如果超出你能處理的,我們就停下來,不躁進。

讓我們一步步往前進,好嗎?

12/05/2013

[FBMH]131205

 

戰戰兢兢接了一案,
孩子有極高度自傷自殺傾向,
一開始做這案,壓力很大,因為不知道該怎麼走下去,
同放陪產假,督導又給不了支持,
於是就一個人自己撐下去,
接案這一年,走得很膽戰心驚,
一方面,孩子同意我探問他的自傷史,
但是,我知道還有很多還沒有揭露的部分。
孩子曾經在某次愉快的會談後,回家大聲宣告他很愛我,
但是,我同時卻覺得不知道該怎麼繼續做這案子。
孩子留了遺言,其中一段居然提到我,說我best counselor,
但我卻忍不住想到,如果我是best counselor,為啥孩子還想寫遺言。

將近一年,終於走過了,
其實直到最後一兩個月前,我都還無法很自信地解釋為啥孩子要自殺,
初期評估時,我當然考慮過是否有trauma,
不管資料來源是孩子、父母,或是我的觀察,就是沒有trauma,
但同事卻說,一定有,只是我沒注意到,
不然孩子不可能這麼commit suicide,
所以我也很無言。

 

結案前兩三個月,孩子還是又再次自傷而住院及家外安置,
但家外安置的過程,就「突然」穩定了!
這所謂的穩定,不單純是行為上的,而是整個情緒、個人的狀態達到某程度的平衡。
孩子說,收穫很多,
我卻不知道做了什麼。

回顧這一年,回顧整個過程,
其實個別會談裡,很多時候是提供一個自我探索的機會,
前幾個月,孩子完全不之道自己為啥想自殘,
最後一個月的會談,給一個主題,孩子可以給上至少五分鐘的說明與解釋,
而我需要介入協助的部分實在少之又少。

今天,我恍然大悟,
其實孩子已經教我他要什麼,
這是一個迷惘的孩子,他甚至不知道自己迷惘什麼,
而他需要的是探索的機會,
-也許我們可以做的,
是幫他找更多的方法探索自己、清楚他擁有的選擇、做他不後悔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