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09

溝通過程的中介因子

 

說明:

以下這篇會很無趣,
一來,這比較是為自己想記錄下來的一個體察,
再者,因為思緒很亂,只是初步的經驗紀錄,
所以,文字都還沒有整理,讀起來必定非常不順口且語法不通。

當然,想參加外星文能力測驗的還是可以一起來啦!
只是強烈建議,受測過程中,
眼冒金星、頭上滿問號、哈欠連連等不適者,請直接跳出這一篇。

我是說真的!

 

前言:

莉竹老師說,唯有曾經身為非主流份子後,
才容易體驗主流文化如何dominate社會,
才知道次團體如何經驗生活。

SFT信念著,
凡事都有正向意義。
過去的案主教我,他們都用著自己努力去掙扎種種難關
-- 這些方式可能是主流團體的視為無物的笨蛋方法。

三年,也許可以累積一些體察,
我想知道,
次團體成員曾有些哪些挫折經驗,
這當中有什麼視野可以產生正向心理動力
-- 那種讓他們可以一面與挫折共處的勇氣與能量。

一直未曾言明,
但這是我開BLOG的最主要目的之一。
現在,承諾文字化,我一定不會讓他跳票。

 

 

溝通過程的中介因子

講的很玄,沒那麼複雜!

只是突然想到,為啥有時講英文不怕丟臉,
有時又卒拉的很!
最近有幾次的場合,
我知道自己因為膽怯故意只和其他人講中文,
卻避說全部人唯一的共通語言;
另外幾次的經驗並不舒服,看似小事,但卻在心裡掛了一陣子。

面對阿多啊一對一,
我並不害怕,甚至最近還蠻enjoy的,
因為除了英語之外,還有很多非口語的交流,
如:表情、語調、動作,還有友善的態度;
而背景的關係,對非口語語言敏感度我很有自信,
即使跨文化,東西雙方還是有很多共通的。

一開始的生活不是沒有想要逃避過,
例如打客服電話、要詢問重要事件時,
很多次也想要叫別人代我出場陳述,
不過,那時告訴自己,
如果,一開始就當烏龜,那我三年都會在龜殼裡的。

幸運的我,在遇到重要事件前,
朋友都會先幫我演練,
不僅是語言文字、還有措辭語調,陳述邏輯等等,
Hui、Karen,還有一些外籍生都幫我不少。
當然不似中文那樣順暢,
第一次講完,需要一兩秒確認對方聽不懂,
若沒有達成溝通目的,那就要換個方式說
(這點我常詞窮,不過還在學)。
所以有這些靠山,即使他們在現場,
我還是會嘗試自己講講看,不行再求救。

其中小挫折的是,
當我還在確認訊息是否已正確傳遞時,
旁邊的人可能就直接跳出來幫我代言;
有幾次,當我還在講,A就對B說:『你幫他說啦!』
當下有點愣住但事後我發現很受傷,
那似乎是一種被否定的感覺,而且像是機會被withdraw一樣。

至於避說英文,
是發現如果現場並沒有安全的氣氛、
或是除了與我溝通的對象之外的人,
大家的講話速度都在飆速時,
那就會讓我膽怯。

 

我仔細想過,哪些造成我膽怯、或是教我勇敢的因素,
對非口語的的敏感度,是我的隱藏的能力,
是否sense到友善態度是我決定要不要繼續溝通的重要轉折點之一,
當然,Know how to communicate--特別是有準備的、有策略的--
可以讓我即使沒有友善的溝通氣氛,我一樣可以做得很好。

另外,發現一個有趣的事情,
溝通過程,讓我膽怯的因素,
似乎都不是在和對話者互動的過程,
對我而言,真正被拒絕--或者被我詮釋為拒絕--的經驗是,
溝通主體之外的其他成員所釋放出來的非口語訊息,
包含暗示性的拒絕,還有氣氛,還有團體中自我與他人評價的擔憂,
當然,這有些是故意的,有些是非故意性的拒絕,並沒有特定。

1 意見:

小蓁 提到...

分析的真透徹
好多的自我覺察

我似乎只有膽怯使用英文
還沒有辦法大膽說出任何話的經驗
膽怯接電話
害怕一個人面對阿多仔

覺得有些難過
小時候對於英文有很多自豪
期待有外國人可以練英文
隨便講幾句都覺得開心
當過幾年的英文家教
教導了一些孩子對話
沒想到第一次前往美國
什麼話也說不出來

很佩服妳的勇氣 和一切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