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2009

開學三週近況

 

這篇有點冗長瑣碎,
頭腦意識不清者請跳出,
失眠者請往下走。

 

 

文章內容的陳述,
和我們台灣人自謙的說話語法可能有些不同。
我嘗試以正向角度看到自己的進展,
特別,不是自責自己哪裡還有匱乏
而是看待自己的進步,還有可以努力的方向,
這是SFT的精神,我努力實踐之。

 

 

上學期不一定全聽得懂,
老教授上課只有講課,幾乎沒有其他媒材,
常常好不容易聽懂某一段例子,
但卻不理解這案例與當天主題的關連,
還有老師主題的層次性到底是啥,完全搞不懂。

一直覺得寂寞的是,
其實很想參與班上團討,
但除了在某一堂課固定成員的小組裡之外,
我其實從來不敢在團體裡發言。

其中,面臨到兩部分,
一個是語言能力,另外一個是文化適應;
所謂的語言能力,不只是聽懂語言,
還包含吸收與轉化、反芻與回饋,
往往等我反應過來時,同學的討論已經跳到下一個主題;
而即使我對主題很熟悉或很有想法,
心中有個我們文化教會我們根深蒂固的self-talk--
『你的能力有很強到可以發言嗎?』
『你的發言很有智慧或是博學嗎?』
諸如此類的種種self-talk,都讓我想舉手時怯場,
唯一的一次大班級發言,是我經過精心的鋪成(註)才達成的,
但我永遠忘不了,發言時與發言後,
聲音與全身顫抖、還有全身發燙的害怕感覺。

原來,所謂的文化適應,
有這麼多的心理、生理反應。

這學期我感覺到聽力比起上學期的鴨聽雷進步很多,
又可能因為老師年輕許多,
每個人上課都用PPT,內容一個比一個精彩。
相對的,上課不無聊,
最重要的,是我在聽課時,
我可以抓到老師上課的主題脈絡。
這也反應在我抄筆記的部分,
上學期抄筆記只是偶爾聽到一些單字與一小段話,
但抄下後我一點也不知道這和課程有啥相干;
這學期,我知道老師再補充哪一個要點,
甚至我可以開始感受到每個老師鋪成主題的智慧
(我那個職業輔導老師,整個講話充滿哲學味~超有趣!)

其中,青少年諮商的課程,
因為領域關係、因為當天主題有趣的關係,
我發現自己敢發言了,雖然表達還是很生澀,
雖然不知道自己對團體有沒貢獻(又是self-talk & evaluation),
在一堂課裡面,發言居然不止一次,
我自己都覺得很興奮,
當然那種困窘的生理反應有稍稍減緩一些。

 

展望接下來的各週,
我自己有個小小的期許
(逼自己公開寫下就是要強迫自己做到啦~),
1.課前預習,並且摘要筆記
   即使無法全部讀完,也要盡力讀完一半。

2.上課筆記重點,可能的話練習寫下老師的舉例
   除了練聽力,也練習抓下老師主題的鋪成。
   另外,有聽不懂的地方做記號。

3.提高每堂課的參與程度
   包含課前準備問題,上課分享,課程中或課後提問等等。
   另外筆記裡劃下聽不懂的地方,也是很好的發問題材。

4.課程當天,最遲當週六,將上課筆記騰入電子檔

5.(optional)仔細再思考讀書會團體的運作方式,
   選擇成員,再決定是否組團(考猜團?)

 

這學期課多,但我很enjoy~!

 

註:
所謂的精心設計,是在之前的小組角色扮演時,
我就把我發言困難的部分和同學討論,
一來,有抒發心情的機會,
再者,建立支持我的樁腳,
最重要的,身兼advior的課程教授,
透過錄影帶知道我的近況,
所以那次發言,老師很多的幫忙。
當然,也讓老師看到我的努力。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