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
小的今日勇闖美國,開疆闢土,
車跡跨越Ohio及Pennsylvania賓州,
其中包含數條高速公路,其中最重要就是I-76,
行程約為214哩,
若加上小小迷路,
換算正好是三百六十五里。
預知詳情,
下次再告訴你!!

PS:對!這篇是來騙點閱量的!
是的,
小的今日勇闖美國,開疆闢土,
車跡跨越Ohio及Pennsylvania賓州,
其中包含數條高速公路,其中最重要就是I-76,
行程約為214哩,
若加上小小迷路,
換算正好是三百六十五里。
預知詳情,
下次再告訴你!!

PS:對!這篇是來騙點閱量的!
You know yourself more
when you are faced with the diversity
一眨眼,原來我寫了快70篇!?
真是恐怖!
一直知道,還有很多內容想寫的還沒生出來,
熊熊間,找到這篇,一整個冏....
又是一篇自言自語!
看過其他Blogger,有人寫是因為文字欲,
對我而言,這裡是我和台灣的連結,
講這裡的生活與心情,
和台灣的你們不會斷了交換故事機會。
但有次某外籍生聽到我有blog,
他急著跟我討網址,
不過一知道全是中文後,
他問:『那美國朋友的機會呢?』
這學期沒我advisor Dr. J的課,萬分想念他,
帶著朋友帶來的鳳梨酥,我跑去和他閒嗑牙(註)。
提到transition這議題時,
我說在這半年,有太多點滴與掙扎對我來說太珍貴,
而我不想僅僅blog的文字而已。
Dr. J說,旅遊是最好的成長機會,
但唯一能做的,只有寫日記,
然後,再把這些點滴,Email給朋友分享。
Email?
那似乎是我鮮少使用分享心情的方式,
至少,多限於聯絡而已。
莉竹老師的分享邀約,
讓我想到第一次想到,也許寫Email也是個好方式。
當Dr. J說他會將旅遊心得與朋友分享,
我想,如果我可以收到,那我一定很高興。
想到,其實有很多時候,也想多和Dr. J多聊聊,
如果時間有限的話,Email是個好方式!
That is, 我得有不同的 language version.
mmm...Let me think about it!
在學校,
熟悉台灣與中國不同處的advisor,
會在我們director說錯我國家時,趕緊提出澄清。
愛華人文化的同學,
每次聽到我講夜市就眼睛瞪大流口水,
說他決定不要去中國,下次想到台灣走走;
其實,我更想跟他說,
夜市的迷人處,不只在食物,
還有市井小民的生活,以及蓬勃的生氣。
不熟悉台灣、大陸差別的印度/尼泊爾同學,
對於我們的政治體系很好奇,
暨客氣又好奇的問我,我們和大陸的差別在哪?
隨著Obama的上任,
我告訴他們,台灣可以和平政治交替
--- 雖然我們還要多學習如何接納多樣的聲音。
而當我告訴他們,總統涉及貪污等罪,
在台灣也需接受司法審判,
而非犧牲人民權益來滿足領導者的威望。
不過,
看完商周的這一篇『丹麥,最快樂的國家』,
台灣,還是有很多要學習的。
民族特性不同,我並不贊同整個移植他國的制度,
而是丹麥看待學習、身份、共享、社會安全的視野,
比起歐陸的大國,我倒更想到這裡走走。
不管你在哪一州,
想必你都有這一個朋友。
你當需要吸收新知時,
他是你的最佳助教;
當你想哭時,
你想看到他、聽他講中文;
當你無聊時,
你要有他作伴、給你歡樂逗你笑;
當你想家時,
你的首選一定是他!!
所有留學生的好朋友!!
Youtube啦~
(凍蒜!!凍蒜!!凍蒜!!凍蒜!!凍蒜!!)
Youtube可以為你做什麼?
可以幫你重播上課播放的影片,
例如個人中心學派、完形治療...等;
你想要練英文聽力,可是又想學畫美美妝嗎?,
這裡有超強技術、講話很快、但用字又超簡單的教學;
缺乏娛樂嗎?不想和台灣脫節嗎?
天才衝衝衝、百萬大歌星、康熙、每半日就更新的偶像劇通通有,
還有我百看不厭的片段:
超強王耀慶1、超強王耀慶2
不用講黃色笑話也幽默的NONO1、NONO2、NONO3;
如果思鄉,發現實在有夠愛台灣,
這裡有每次看每次感動的小影片1、小影片2。
所以,留學生,
不是在K書的書桌旁奮戰,
就是在youtube上亂晃啦~
這篇有點冗長瑣碎,
頭腦意識不清者請跳出,
失眠者請往下走。
文章內容的陳述,
和我們台灣人自謙的說話語法可能有些不同。
我嘗試以正向角度看到自己的進展,
特別,不是自責自己哪裡還有匱乏
而是看待自己的進步,還有可以努力的方向,
這是SFT的精神,我努力實踐之。
上學期不一定全聽得懂,
老教授上課只有講課,幾乎沒有其他媒材,
常常好不容易聽懂某一段例子,
但卻不理解這案例與當天主題的關連,
還有老師主題的層次性到底是啥,完全搞不懂。
一直覺得寂寞的是,
其實很想參與班上團討,
但除了在某一堂課固定成員的小組裡之外,
我其實從來不敢在團體裡發言。
其中,面臨到兩部分,
一個是語言能力,另外一個是文化適應;
所謂的語言能力,不只是聽懂語言,
還包含吸收與轉化、反芻與回饋,
往往等我反應過來時,同學的討論已經跳到下一個主題;
而即使我對主題很熟悉或很有想法,
心中有個我們文化教會我們根深蒂固的self-talk--
『你的能力有很強到可以發言嗎?』
『你的發言很有智慧或是博學嗎?』
諸如此類的種種self-talk,都讓我想舉手時怯場,
唯一的一次大班級發言,是我經過精心的鋪成(註)才達成的,
但我永遠忘不了,發言時與發言後,
聲音與全身顫抖、還有全身發燙的害怕感覺。
原來,所謂的文化適應,
有這麼多的心理、生理反應。
這學期我感覺到聽力比起上學期的鴨聽雷進步很多,
又可能因為老師年輕許多,
每個人上課都用PPT,內容一個比一個精彩。
相對的,上課不無聊,
最重要的,是我在聽課時,
我可以抓到老師上課的主題脈絡。
這也反應在我抄筆記的部分,
上學期抄筆記只是偶爾聽到一些單字與一小段話,
但抄下後我一點也不知道這和課程有啥相干;
這學期,我知道老師再補充哪一個要點,
甚至我可以開始感受到每個老師鋪成主題的智慧
(我那個職業輔導老師,整個講話充滿哲學味~超有趣!)。
其中,青少年諮商的課程,
因為領域關係、因為當天主題有趣的關係,
我發現自己敢發言了,雖然表達還是很生澀,
雖然不知道自己對團體有沒貢獻(又是self-talk & evaluation),
在一堂課裡面,發言居然不止一次,
我自己都覺得很興奮,
當然那種困窘的生理反應有稍稍減緩一些。
展望接下來的各週,
我自己有個小小的期許
(逼自己公開寫下就是要強迫自己做到啦~),
1.課前預習,並且摘要筆記。
即使無法全部讀完,也要盡力讀完一半。
2.上課筆記重點,可能的話練習寫下老師的舉例,
除了練聽力,也練習抓下老師主題的鋪成。
另外,有聽不懂的地方做記號。
3.提高每堂課的參與程度,
包含課前準備問題,上課分享,課程中或課後提問等等。
另外筆記裡劃下聽不懂的地方,也是很好的發問題材。
4.課程當天,最遲當週六,將上課筆記騰入電子檔。
5.(optional)仔細再思考讀書會團體的運作方式,
選擇成員,再決定是否組團(考猜團?)
這學期課多,但我很enjoy~!
註:
所謂的精心設計,是在之前的小組角色扮演時,
我就把我發言困難的部分和同學討論,
一來,有抒發心情的機會,
再者,建立支持我的樁腳,
最重要的,身兼advior的課程教授,
透過錄影帶知道我的近況,
所以那次發言,老師很多的幫忙。
當然,也讓老師看到我的努力。
話說,我還沒有想家,
覺得比起七八年前就來留學的同學,
還有一二十年前遠杜重洋的前輩們,
我有MSN、SKYPE、G-talk,
還有比台灣打手機還要便宜只是要撥一串的代碼電話號碼的國際電話,
我幸運,所以不思鄉!! 
那我思念啥呢?
當然是台灣小吃啊!!
這裡有強者飯糰把異鄉的飢民心境畫出來了。
所以,下次回台灣,
大家請關愛一下飢民,
所有見面一律約在夜市門口碰面。
例如:週一去寧夏夜市,週二去饒河夜市,週三去通化街,週四去三重夜市....
台中我們可以約逢甲或東海,
順道在去台中港吃海鮮看夜景....
說個小小八卦,
畢業後體重攀升比年齡還要快,
來美國後,即使熬夜吃宵夜,
加上美國食物份量是台灣的兩倍,
即使刻意控制之下,我的胃還是有小小變大!
但是,我居然還瘦了5公斤!
我敢說,這一定是因為沒有夜市的關係!!!
之前,PhD朋友告訴我,
一個剛進lab的小碩生跑來
問了他奮戰一晚的英文Journal問題,
PhD朋友請小碩生給他5 mins把文章讀完,
5 mins later, 博生問小碩生有啥問題,
小碩生睜大眼睛問:你看完了嗎?你這樣就看懂了嗎?
博生直接切入問題,就把小碩生讀一晚還讀不懂的問題回答完了!
現在,我完全可以理解那小碩生的挫折。
這學期每週日晚上都要交教研法作業,
本週主題是論文回顧,
光是上網找期刊,同樣資料庫、同樣關鍵字,
在學校和在家裡找,結果就不一樣;
而好不容易找到期刊文章了,
每篇都是10頁起跳,一整個頭霧薩薩。
PhD學姐看我滿頭問號,拿起我的文章開始勾念論文的順序,
並找出各段落的關鍵字,
說完開始列表格,比較各文章不同的性質,
當然除了一些研究設計的概念我還需加強外,
對於關鍵概念的掌握,我能力還很薄弱。
唯一可能慶幸的是,
有些文章探討的例子,對我來講不難理解,
也因此讓我看到實務與學術的落差。
另一科精神診斷的科目,
本週可能量多了點,有180頁,
但一般來講也跑不掉80頁,
更遑論有一堆精神醫學的名詞。
其他科目每週也有40-50的閱讀量,
我真懷疑自己做不做得到?
唉~
嗚嗚~
來美國最大的失落,除了台灣夜市和小吃外,
就是舞台劇了啦~!
我的愛--屏風、創作社、金枝,
還有很多很令人驚豔小團...(通常小團的驚豔比率頗高的!)
(果陀不是我的菜,表坊有陣子不知道在搞啥鬼,還有無緣的綠光)。
還有最近新作:
華麗上班族之 生活與生存
好想看喔~~
誰誰誰!至少幫我買到節目本也好啦~!
張艾嘉我沒看過他舞台劇,想看!
王耀慶,我覺得他演戲都很夠味,希望這次有比較個人化的表現,
還有小綜,聽說這次很令人驚豔,
他在1吻、2吻成長也很令人驚豔啊!
去了香港、台灣、新加坡、大陸演,
什麼時候來Ohio啊~~
這裡有在新加坡的訪問<1> <2>,
居然都採近距離拍攝,真恐怖,
不過很寫實,更讓人看清楚細部的表情變化,
大家一起聞香一下吧~
說明:
以下這篇會很無趣,
一來,這比較是為自己想記錄下來的一個體察,
再者,因為思緒很亂,只是初步的經驗紀錄,
所以,文字都還沒有整理,讀起來必定非常不順口且語法不通。
當然,想參加外星文能力測驗的還是可以一起來啦!
只是強烈建議,受測過程中,
眼冒金星、頭上滿問號、哈欠連連等不適者,請直接跳出這一篇。
我是說真的!
前言:
莉竹老師說,唯有曾經身為非主流份子後,
才容易體驗主流文化如何dominate社會,
才知道次團體如何經驗生活。
SFT信念著,
凡事都有正向意義。
過去的案主教我,他們都用著自己努力去掙扎種種難關
-- 這些方式可能是主流團體的視為無物的笨蛋方法。
三年,也許可以累積一些體察,
我想知道,
次團體成員曾有些哪些挫折經驗,
這當中有什麼視野可以產生正向心理動力
-- 那種讓他們可以一面與挫折共處的勇氣與能量。
一直未曾言明,
但這是我開BLOG的最主要目的之一。
現在,承諾文字化,我一定不會讓他跳票。
溝通過程的中介因子
講的很玄,沒那麼複雜!
只是突然想到,為啥有時講英文不怕丟臉,
有時又卒拉的很!
最近有幾次的場合,
我知道自己因為膽怯故意只和其他人講中文,
卻避說全部人唯一的共通語言;
另外幾次的經驗並不舒服,看似小事,但卻在心裡掛了一陣子。
面對阿多啊一對一,
我並不害怕,甚至最近還蠻enjoy的,
因為除了英語之外,還有很多非口語的交流,
如:表情、語調、動作,還有友善的態度;
而背景的關係,對非口語語言敏感度我很有自信,
即使跨文化,東西雙方還是有很多共通的。
一開始的生活不是沒有想要逃避過,
例如打客服電話、要詢問重要事件時,
很多次也想要叫別人代我出場陳述,
不過,那時告訴自己,
如果,一開始就當烏龜,那我三年都會在龜殼裡的。
幸運的我,在遇到重要事件前,
朋友都會先幫我演練,
不僅是語言文字、還有措辭語調,陳述邏輯等等,
Hui、Karen,還有一些外籍生都幫我不少。
當然不似中文那樣順暢,
第一次講完,需要一兩秒確認對方聽不懂,
若沒有達成溝通目的,那就要換個方式說
(這點我常詞窮,不過還在學)。
所以有這些靠山,即使他們在現場,
我還是會嘗試自己講講看,不行再求救。
其中小挫折的是,
當我還在確認訊息是否已正確傳遞時,
旁邊的人可能就直接跳出來幫我代言;
有幾次,當我還在講,A就對B說:『你幫他說啦!』
當下有點愣住但事後我發現很受傷,
那似乎是一種被否定的感覺,而且像是機會被withdraw一樣。
至於避說英文,
是發現如果現場並沒有安全的氣氛、
或是除了與我溝通的對象之外的人,
大家的講話速度都在飆速時,
那就會讓我膽怯。
我仔細想過,哪些造成我膽怯、或是教我勇敢的因素,
對非口語的的敏感度,是我的隱藏的能力,
是否sense到友善態度是我決定要不要繼續溝通的重要轉折點之一,
當然,Know how to communicate--特別是有準備的、有策略的--
可以讓我即使沒有友善的溝通氣氛,我一樣可以做得很好。
另外,發現一個有趣的事情,
溝通過程,讓我膽怯的因素,
似乎都不是在和對話者互動的過程,
對我而言,真正被拒絕--或者被我詮釋為拒絕--的經驗是,
溝通主體之外的其他成員所釋放出來的非口語訊息,
包含暗示性的拒絕,還有氣氛,還有團體中自我與他人評價的擔憂,
當然,這有些是故意的,有些是非故意性的拒絕,並沒有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