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3/2009

實習日誌0921/09': 你intake了嗎?

 

「你intake了嗎?」
這是最近在諮商辦公室跟所有夥伴的問候語。

是的!我已經開始實習了,
帶著興奮和緊張,還有慌亂,
我開始實。習。了!

 

10年前, 921那天也是我學校實習的第一天,
一搖,就延了一週。

10年後,一樣又是實習,
只不過先有一週半(其實不過就是三天共13小時待在諮商辦公室)暖身,
這次,我想延,卻一點機會也沒有。

原以為又是沒案的一天,
打算來趕趕團體的紀錄報告,
順便和我督導討論一下我的團體方案,
誰知,我漏查了檔案櫃,才發現督導hour結束後,
還有兩個intake個案等著我!

 

媽呀!誰來救我!
我一點當不相信美國仔的口頭禪:「you'll be fine」

因為在大學諮商室裡,
所以個案80%是大學生或在校生,
有些有需要來到中心,有些則是因為修課而被要求進行三次諮商「體驗」。

從以前當社工,我最不喜歡做的就是「沒意願」的個案,
我指的不是那些「非自願少年個案」(註),
而是來到諮商室不是因為需要,而是因為被要求。

當然實務上有很多有效的處理方式,
只是情感上,我不喜歡,
雖然我知道我可以區分我自己喜惡與諮商的角色,
不讓過多主觀因素介入諮商,
但,我就是不愛。

 

OK!回到我的「第一次」。

若要說最震撼,應該是挫折感。
我知道這樣的感受對於後面成長是不可或缺的,
但情緒上還是很low。

的確,我的挫折來自語言,
或者,更進一步來說,我生氣我自己為啥沒做好準備。

我早就知道初接案必定經歷一連串的評估問話,
要完成的評估項目早在學期開始就知道,
而我也知道我勢必會遇到語言上的障礙--因為那是必然的事實,
但我知道,影響程度可以減到最低,
例如:事先將所有可能使用的句子列出,
必要時針對同一個問題列出三四種陳述方式,
也許這會花去很多天的時間來準備,但不是不可能,
更何況,有了準備,
一:我不會因為慌張,而想不出任何問話
二:備稿過程,我自己也可以體驗不同的詢問方式自己的感受
三:可以減低intake像質詢的互動關係

我不是沒有優勢,
過去的工作經驗可以讓我蓋過語言的隔閡。
只是,I didn't well prepare myself for practicum.

intake要做的是,
building rapport,
orientate the client,
assessment client's status and potential risks,
help client to present their current problems

我不想讓別人(督導/同儕/案主)因為我有語言障礙,
就看不到我在諮商的能力,
想要人家看到我,
想要真的讓諮商過程對案主有幫助,
我得先為我自己負責,多努力些....

 

註:
「非自願少年個案」:我一直覺得,以前工作的少年,是高自願型的個案,
雖然在專業領域上大家老愛標籤這群案主,
也許他們是「非自願進入服務體系」,但是他們不一定缺乏意願被幫助,
once 可以找到當中的connect,順暢的工作過程不是不可能。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