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我們不能代替別人做決定,
理性上。
有時候,看到同事朋友花很多時間繞道或吃虧,
或者,有人會來問我一些經驗的。
只要那個人沒有讓我太討厭的話,
一開始,我都會好心的全講,
而且我都會很雞婆的關心對方需要哪些資訊,
甚至持續追蹤還有沒有需要幫忙的;幾
次下來,不能說好心被踐踏,
但真的不是所有人都真是想要問方法的。
因為我在校園找到工作,而他們也想工作,
所以就要我在上班第一天帶他們去面試;
要他去全校園所有有可能的地方去問問,卻都不肯。
害怕考試不過,猛打電話問我怎麼準備該科目,
我告訴他,我把課本讀完、上網找參考資料後,
我會列出一清單去問老師問題,
所以我可以高分趴過,
他只是在站在原地一直說我不會,然後打電話問美國同學正確答案是啥。
他說他很焦慮不知怎麼應付新生活,
我說,請他把焦慮都寫下來,我可以一個一個回答他。
沒寫,但打電話一直跟我說他很焦慮很焦慮並狂問一堆問題,
以他狀況,我想訊息應該都沒聽進去,
片段截取訊息後,還說那都是我說的。
我當然知道,這些人在什麼狀態,
如果他們是我個案,我會很有耐心接案照顧案主情緒。
但是他們不是,我也不該拿諮商室那套來處理對待我身邊的人。
有人說,那就讓他們自生自滅。
我知道這是一種方式,
但我不想因為他們的生活態度,影響我的處事觀點;
應該說,他們放棄學習,不代表我要放棄我對人性的看法。
有人習慣這樣下結論:『啊~人都嘛這樣!』
坦白說,我不認為所有人都是這樣,不想接受這全黑的解釋,
當然,有可能是我的聽者朋友只是隨口說說,
但對我來說,我不想對人性下一個很敷衍的結論
(好啦~我知道最近我有時回噗像這樣很敷衍很敷衍)
所以,我得學習新方式看待這問題。
這樣看似來討教但事實上沒帶耳朵沒帶心的,
我認真回答『資訊訊息』就輸了。
可能的回應是:『要幹嘛』、『然候ㄌㄟ』、『是喔』 
可是說是敷衍,但也可另類解釋這是開放機會讓對方抒發,
等到對方情緒發洩完畢,
如果他還需要資訊,自然會再來問的。
那,如果從頭到尾只問一次呢?
那麼,那句話跟『甲飽沒』、" how are you?" 意義是一樣的,
那是開場白、那是問候語?
那,如果問一次,他也看似聽了,但卻沒有任何行動的呢?
那真的就是
管。他。去。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