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2011

煩躁

 

煩躁,
工作進度大大落後,
不管是個案報告或者行政核銷。

煩躁,
看似自由,但行程卻暗藏陷阱,
扣除應完成的訪視時數、督導與受訓、行政會議,
其實剩下不到8小時完成報告或行政業務,
更別說我的完成報告的速度、搞懂一堆行政規定的速度更是龜速一般。

煩躁,
最厭惡的,還是自己的拖到最後一秒的壞習慣。

煩躁,
因為無法掌控這樣不規律的行程,
工作蔓延到私人生活,
時間、情緒皆是,
於是,工作、生活亂亂分不清楚。

煩躁,
原來這工作需要很強的自律能力,
包含時間規劃,還有任務執行,
我,沒有這能力…

11/13/2011

告別

 

年輕的時候,
感情重在有心。

有心,感情就可以長久。

然而,時間過去,
才知道,真不是有心,
有時只是不同的階段。

以前覺得好富有,
有可以說話但不摻雜曖昧化學的buddy,
而且很「奢侈」的是,
還有好幾個。

之所以奢侈,是因為難得。
首先要性情相投,
還要有智慧和默契去維持幾乎模糊不可見的一條線,
隨著升學、工作,
要保持聯絡誠屬難得, 更何況不因為環境變化有所改變。

後來我才知道,
不改變,只是因為時間還不夠久。

是的,初期我是憤怒的,因為背叛,
曾經單純的以為,不會造成對方關係裡任何威脅,
理不該遭到如此對待。
而當對方信誓旦旦告訴我定要一聚卻從未打來一通電話,
我懂得我的憤怒了。

過了後二前三時間,
當然可以理解人生不同的重心。
但可以直率告別,告別曾經的單純嗎?

但,不要
先是信誓旦旦的發誓忠誠,卻不見任何行動,
最後,把我「虛線化」,然後還要我背負因遠走他鄉之過。

你讓曾經都枉然了啊!

11/11/2011

小時候的朋友

 

之一

那是不知所措,所以逃避。

小時候交朋友,多半因為地緣、因為機緣,
談不上個性相投,
當然,即使因為個性差異很大,但也從小就習慣了,
所以好像接受差異不是太困難的事情。

但有時候,那樣的差異,我們都沒有覺察,
有時候覺差異帶來的負向感受,但卻不知如何解釋,也不知如何應對,
於是鬧脾氣,
於是逃開了。

對你沒神經,我會鬧脾氣。
以前,我總不知哪裡不對勁,
每次很認真跟你講事情,你常不在話題線上,
天外飛來一句,常讓我以為你沒在聽我說話。
那天你說,那是分神,
對我來說,你似乎擁有兩種邏輯,一種是一般人的神經,
一種是非人的(至於哪種「非人」,我要是知道應該就不會被你激到抓狂);
雖然近年來,你當一般人的時間多一點,
偶而非人的存在,讓我還是忍不住抓狂,
但我至少開始意識到這樣的pattern,意識到自己抓狂的爆點,
還有,嫖竊某人用語「爆炸」來一笑置之。

現在,我學會怎麼面對你的非人存在了!

 

 

之二

對你,我曾經選擇逃避。

當年,和你講兩句話,就會被你岔開話題,
想問一句你怎麼了,你恍若為聞地講著某某同事家裡小孩等生活瑣事
話匣子一開你就停不下來,只是都是不是你或我的生活,而是路人甲的雞毛蒜皮,
於是對你開始無話可說。

你的關心給的很多,…也很壓迫。
突然,就這麼出現在我的學校、我的家門口,
撂下一句:是朋友就出來。
久了,這樣的關心,很喘不過氣,
於是,我逃了。

再見面,一樣的滔滔不絕,一樣是路人甲的雞毛蒜皮,
但我突然覺察一點,你鮮少說你感受,
以前,覺得這樣的你,很陌生很距離感,
現在,我好像懂了那麼一些些。

你的靠近,是你的關心,
你用走向我,表達想和我在一起。

你的跳題,是你的不熟悉,
太多東西你不知道該如何回應,
所以只好閃躲。

你的叨絮,是你的焦慮,
焦慮被人發現你的閃躲,
所以只好花更大力氣來遮蓋。

摒除掉,那一層又一層的偽裝,
如果回到最核心,
那不過是一個想對友誼就想伸手、又害怕伸手的小女孩罷了!

念其初心,心就會暖了!

11/08/2011

專業角力--搶地盤之外,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依歸

 

約一年前,在PTT看到一篇討論到社工和諮商兩領域的角力抗衡(原文在此),
恰巧那時,我帶著社工背景(教育與工作),經過兩年的諮商訓練(碩班),
到了一個以諮商主政的機構,
也許因為專業強勢(諮商),
也許因為工作性質,
該機構展現和我以前社工經驗有很大不同的服務經驗。

恰巧,機構裡有台灣人(在台灣念大學、美國拿碩士)的朋友,
我們常討論究竟是專業差異,
還是主政者因素。

現在我在一個各種相關背景都有的單位(也不只限於社工諮商心理),
但確實有人可以是非上述三種專業卻可以同時做治療、資源統合、危機處遇等各種服務,
所以,我依舊沒辦法區分。

不過在社工、諮商搶地盤的時候,
我認為「展現專業」才是真政的依歸。
以下,是我對該文的回應(不過不只針對專業角力就是了)。

很遺憾聽到這是一個挫折的工作經驗,
聽起來這當中這包含
1. 與不同專業的合作
2. 主管對於你專業的不信任
3. 自殺評估

我的背景是社工,有六七年社工經驗,
包含四五年的高風險少年工作,
這當中有不少和諮商師、醫院、還有司法警政系統合作的經驗。
現在,我在美國念諮商碩士,正在社區機構實習,合作對象包含諮商師和社工師,
希望我一些些所學經驗可以小小回應一下你的處境。

首先,我想要說的是,什麼是你離職真正的理由呢?
我猜原因很多元,包含專業角力、主管權力、個人專業支持與發展等等…
但,同樣的原因是否會因為換工作可以改善呢?

關於專業角力的部分--
諮商和社工本來專業就不同,首先對人性觀點看法就不同,
介入處遇的方法也不同,
可惜常有不少人將兩個領域相互比較,
這對自己專業真的一點幫助都沒有(很可惜你的主管現在這個死角)。
至於你主管的狹見,那確實讓人挫折,
他若不能敞開心胸,那是他損失,

但是有沒有哪些部分是你可以展現專業的地方呢?
當然不是叫你一昧去模仿諮商,但這兩者真的差很多。

我修了六十學分的諮商碩士課程,
坦白說,還真沒學太多資源統合、社區的溝通協調、倡導防治等概念,
但是,我對於自殺評估、介入方法,還有處遇後的文件記錄,
卻有念了諮商碩士課程和實習後才有更深入的瞭解。

讓自己專業更強的方法,是知道對方怎麼評估處遇的,
學著去瞭解他們的評估處遇對個案有什麼幫助,
又如何可以搭配自己專業的專長。

回到案子,
這個案子,摒除專業角力,你會怎麼處理才算完善?
哪些部分是社工專業會著墨的點?
例如:案主的壓力、資源、危機評估…等。
punpuns0514大其實已經提及主要的自殺評估概念,
若實際進行評估,約略可以包含:
自殺目的(intend)、意念(ideation)、方法手段(method)、壓力原(Pain/loss/Trigger)、自殺史(early attempt)、精神診斷(diagnosis of mental illness)、因應方法(coping)、藥酒癮史(substance use)、家庭史(family history)…

我猜你應該有不少評估與判斷,不過是否透過文件與語言表達出你評估的方面,
這樣才能讓其他同儕(不只包含主管,也包含其他專業及社工同仁)
瞭解這案子的危機性及未來處遇。

確實,台灣的工作量真的太瘋狂,
但是這樣的危機個案,要審慎評估,
即使案主現在住院,醫院必然會有評估,
但是站在學校輔導中心立場還是要有自己的評估。
特別是,如果案主若和住院系統有不適應或者是離院後的資源介入,
這可能是諮商所不能及,而是社工的專長。

關於人命的東西,真的要謹慎,
若一旦不幸發生,傷及的不只是案主性命,
還包含專業人員的職業生涯,甚至是個人的適應
我可能把話說重了,但這樣案件真的寧可多想一步的。

另外,若尚未累積工作經驗(不論此自殺案例或校園輔導),
不曉得你有沒有支持系統?
包含專業和個人情緒的?
這樣的原則,我們教案主,自己也要應用來照顧自己。

資訊爆炸之後

 

我記得有次李四端和翁姿蔓(?)有個對話,
關於兩個世代的差異。
其中,我很輕易就可以理解李的陳述,
但反而是翁的話讓我印象深刻(如果我沒記錯的話),
他自我行銷新世代的優勢,
「很會做網路搜尋,並進行比較,因而認識更多選擇。」

我不確定之後她們有沒有下這個結論,
不過,我自己的結論是,
當資訊更多的時候,
人們(特別是新世代)究竟懂得自己想選什麼嗎?

找工作,
薪資可以比較、工作內容說明更詳細、甚至連公司風評都可輕易估狗到,
但是,自己的興趣是啥?對工作與生活的期待又是啥?
或者,自己找工作一定不能失去的原則是啥?
資訊便利取得的過程,我們是不是容易著眼於資訊(A說B說),
卻忽略了這些資訊對於自己的意義?

11/05/2011

語言、文化

 

過去三年,台灣親友最常問的Top 3之一的問題就是:
「你英文應該變很好了呴?」

這真的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什麼叫做好呢?
是要像英語母語的人有一樣的腔調嗎?
還是可以發表一篇專業演講?
還是日常生活對答如流?
或者,敢用英文交談?

而我只有多數狀況下還敢交談吧!

但語言真的沒那麼簡單啊!

就像我懂專業用語,
但換了一個州,大家習慣用語就不一樣,
例如,藥酒癮在Ohio縮寫D/A,但是大家口說時,還是整個發音drug and alcohol,
剛開始上班時,由於這工作的學理對我來說是新的,常常聽到很多名詞,
所以當同事督導講到DNA,我一直以為是這學理引用生物學概念,
代表家族中遺傳性的生理心理疾病,
聽久了,才知道他們講D and A=drug and alcohol。

又譬如,通報家暴事件我不是第一次,
但是只要提到過程,我就一整個痛苦的想死。
因為通報過程要說明暴力怎麼發生、過程發生哪些事情、誰&哪裡受傷、事後處理…,
我們中文用手打就有:打、搥、撞、拍、捏、推、敲、手劈…,
更別說這些字加上別的動詞組合成各種不同的動作有多複雜,
換成英文,我也厭倦了只能一語以蓋之。

以上,都是字典可以查到的,
還有查不到的。

曾經一個華人小孩問我,
「我很煩」英文怎麼說?

又譬如,「很窘耶!」該怎麼說?
又譬如,我們口語早就改過許多字的原意,
試問,哪本字典查得出
「你很機車耶」、「他很鳥說」。
真正去查字典的外國人恐怕就更困惑了吧!

所以下次再問我,「你很會講英文了呴?」
請先告訴我當形容詞用的機車和鳥怎麼說吧!

11/01/2011

[FBMH]111101

 

每次你跳題,
我都不自覺的責怪自己,
定是我沒追到你的話中話、
定是我沒懂你那未說出口的感受。

於是,我更用力的追趕。

今天,跑了兩步,
我停了下來。

我自問:
我可不可以就站在原地,
心安自信的站在原地,
信念著你只是不知道該怎麼著地,
所以只好四處亂竄。
而我,要心安自信堅定地站在這陪著你,
堅定的告訴你:
可以的,你可以選個安全的角落待下來。

不論你哭著怨著躲避著
我在這,聽著,
我在這,和你連著。

今天,最後你含著淚的微笑告訴我,
我可以,不追不跑,
我可以,就是在這,
我可以,就是在這信念著你會安全的著陸。

7/17/2011

Insight

 

今天第一次團督,
要接手離職同學兩個案件。

週五臨時被告知要接手,
週末,原本不應該是工作天
--至少美國的職場習慣是如此,
不過,我還是找了一個下午看完之一個案的電子檔記錄
(還有紙本的轉介、兒心醫師的評估….)。

要做作業,除了擔心現場聽不懂口語報案(case presentation),
現場,全都是實際與個案和其家庭見面的工作團隊,
或者定期參與團督跟上更新的督導,
所以事前工作部可不做。

首先,
書面個案記錄有許多是口頭沒辦法補足的,
看個案記錄時,我喜歡在腦海中描繪案家的模樣,
另外,我知道我的強項之一在於站在第三者觀點提供不一樣的思維,
也因此,充裕的時間準備可以讓我思緒更自由不受限,
等到會議時,我才能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

有時候,會心機的表現自己
--- 事實上,這也是必要和必須的。
得準備數十個不同的問題/觀點,以利在會議時不同的話題時提出,
當然,偶而那些很雞毛蒜皮的小問題也備個兩三個。

以前在學校,常看到同學隨隨便便看一段就輕鬆發表問題,
不管內容深淺,他們的自信,跟發問的理所當然
(這是相對照我們被潛移默化的意識:事情功課要做完才能問問題,且問題要完美無缺),
我知道我做不來,
有的,就只能用功,還有認真分析,
當然,沒用功的時候很多,而這又是另一話了。

我想要申請Hib 工作簽證,
但是我不知道機構政策(或許這也是他們的第一遭),
在暴露我意圖前,我得累積好我籌碼,
第一個要拉攏的,是我的partner和督導。
Partner我們才剛開始合作,所以還在謀思我的策略,
我不介意督導評論我口語或寫作能力,
也知道他們可能會小小擔憂我的理解能力(因為聽不懂引起的),
但是,我想讓他知道我很有潛力,
我有潛力改善我的溝通,我對個案評估很有觀察力,還有我很有企圖心,
其中,最常見的評估舞台就是一週一次的團督時間。

督導人很好,會議很輕鬆,
雖然在交接案子,但也有很多深入的討論,
最後督導都給每個人鼓勵,
給我的就是「very insight opinions」。

嗯…之後的目標是,我要讓他每次都說出這句話!

 

 

 

後記:
寫這句話,不是代表我現在做得很好,
就是因為太多挫折,太多要改善的,
自己不甘心,不想就這樣認輸,
所以想是give it a try.
寫下這些,不是給大家討摸頭,
而是,提醒自己除了自憐自艾,我應該把眼光放在可以努力的目標,
三個月後,就會知道機構的反應了…

7/07/2011

上班一個月

 

有上班,有看個案,
想法多半會多一點,
希望多點話題來寫BLOG,
只不過今天,
還是流水帳!哈!

雜一:配對和督導

上班將近一個月,
一來因為program換主任,
再者因為期中評鑑,
所以上頭的manager和督導一來忙著把所有個案記錄簽完以利審核,
其餘的行政策略一切都不敢變動。

除了分組和督導。

我們都是搭配著一個partner一起外出工作,
偶而team visit,有時個別訪視,
因為要彼此相互支援,伙伴關係很重要;
而督導,等於是小主管,我希望他能指引我大方向即可,
剩餘的,能夠回答我一堆對個案的思考(註),
所以我期待的是男督導(ㄟ…蒐集到資料不充足,但未來肯定會花篇幅講督導的)。

宇宙,回應我訂單了,
只是,我沒說的,他真的很隨性。

關於搭配人選,manager一直不斷強調他很在乎兩人協調性,
一直向我強調他篤定我跟我partner很配,
面對他每次都一頭熱的講,我都默默微笑說,“really?”

見到Partner的那天是在全機構的員工到職訓練日,
我並沒有被告知他身份,但是我第六感有猜到,
台上行政人員講一些事情時,他都有comment,
內、容音量都很像在和旁邊人(只有我)討論,
問題這根本不是一個討論的時間點。

一天,我們幫忙歸檔個案文件和記錄,
資料很多很雜是沒錯,但是稍稍規劃一下,剩下的也就是勞力而已。
不過,每拿到一份文件,他就來個小commnet,
然後,好幾次說完話,就忘了自己做到哪。
說真的,我還真不知道要不要回應他。

更別說,中場好幾次manager就進來說
「真好,你們已經開始培養團隊默契」

…………………

 

雜二:過渡小組

Manager給所有新人的暫時安頓計畫很奇怪,
總之,在我和partner分別接案前,
我暫且被Sign去和另一個友善的黑人同事K一組,
不過,規劃其實有點匆促和草率,
我和K一整個以「沒有明天」的方式一起合作者。

只是幾次觀察他家訪,在作案風格與理論學派和我大不同,
但這究竟是單次案件的處遇計畫不同,還是本質上的差別,
我還無從得知,
但基本上我喜歡和K合作。
某一種程度是因為他不是太緊湊型的人,
再者,似乎他彈性很大,
相對的,當我緊張時,我知道我不會被苛求。

也許,K急切期待一個伙伴穩定下來,
也許,我是一個好對象,
也許,我比他新伙伴在某些條件上更合適
(manager認為”黑黑配”適合他們,但K和我一致認為應該是”混種配”最佳),
我們兩個都希望可以被送做堆,
但是,一切都還在希望中。

 

雜三:隨性(?)的訓練制度和友善團隊互助

很奇妙的,
機構除了全機構的在職訓練外(多為行政事項),並無系統的專案訓練,
這讓我頗訝異,
畢竟,我們這計畫案頗大,光是therapist就有20人,
據說是在西賓州從事此計畫的最大規模,
但是,除了一本教戰手冊,沒了。

剩下,靠你機運,可以遇到狀況題激發你好奇心,
或者,等到manager靈機一動想到可以教導的主題。

但好處是,只要你有問題,所有的團隊成員,都會想辦法回答你,
即使他不知道答案,他會建議你去找誰,
這點,讓我很期待大團隊的互動。

而以往,我一直享有少數民族的特別待遇---不管是正向或負向。
因為不論我口音,或者我表現確實有不同,
再者,他們似乎不會因為我是外來(外州、外國)而覺得應該特別協助我或要求我,
但,我有問題,他們就像回答一般問題一樣,
耐心友善的回應我,
看倌,你說說,這樣素不素很甘心?

我會這樣特別檢視,
也許,是來對自己語言能力的缺乏自信,
也許,因為我現在口說又稍稍進步一點,
也許,因為在這城市的居民早見怪不怪外地(外州、外國)腔調,
也許,比起腔調,他們更在乎我說啥。

我知道,我很難不在乎,很難不去放大檢視這經驗,
也許,等我能力再加強些,
也許,等我對自己在有自信一點,
我就可以更自在了。

5/22/2011

Offer! Finally!

 

以下,是流水帳記錄,
記錄自己這一路的暈頭轉向,還有緊張失措,
怕眼睛酸的,請直接看完第二段就可以離開了XD

 

 

前陣子經歷超級低潮期—
準備考試沒啥鬥志, 丟履歷丟到很無力,
唯一不懈殆的就是看電視— 美劇、台劇、日劇、韓劇,還有電影全都看!

今天終於有好消息,
一掃近來陰霾,終於給我拿到Offer(聘書)了。
約五月底上班,職稱是Family-Based Mental Health Therapist (家族治療師),
一直很猶豫要不要寫這篇,
因為我一直很沒有真實感,覺得還沒實際碰到看到摸到,彷彿一切都會消失,
似乎要實際上班,領到第一份薪水,我才會安心一點點。

這樣的不確定性,一來來自於第一次在美國求職,
再者身為歪國人,覺得很多時候會劣勢
(當然也有機會展現優勢—有機會的話),
加上OPT待業90天大限即將到期,我更是一整個ㄔㄨㄚ\到不行!

是說,上次有這樣的感覺,大概就是拿到學校入學許可後,
而且一直到入學半年後,我都還有種恍惚感。 (哈哈哈~)

基本上申請石沈大海是正常,
有系統自動回覆「申請送出」是幸運,
至於有單位進一步聯繫是鳳麟毛角。

而面試上的這單位,從申請就讓我很頭大,
那是一家我很早就看過的網站的機構,
不過因為一些原因遲遲沒有申請,
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我不是很確定我是否理解他們的服務範圍是不是我夠格的,
當然申請過程屢屢遭遇到一些搞不清楚的細節,
也就遲遲未把最後一個submit鈕給按下去,
加上種種佐證文件也是讓我東奔西跑。

文件送出當天(或後一天),我同時接獲兩HR一信一電話的聯繫。
我根本聽不出來哪單為啥工作的回應,
於是發揮福爾摩斯拼圖能力,給我搭配出七八個關鍵詞搭配後,
約略推定是某一家機構兩個HR分別針對兩個職缺聯絡我,
幸好,後來一路好結果的,是我比較有興趣的職缺。

不過事情還是小小波折了一下,原本預定四月底面試往後一週到五月。

先前有過一次他單位的面試,
計畫督導(?)在面試時滔滔不絕,
留給我的時間很有限,
有時我才提一個概念,督導又接著話題自己講下去了。
面試前督導告知我,要在面試後和機構老闆(一個Psy D)說Hi,並強調非正式訪談,
結果進去完全被打成扁狀—心 理學者講話調調:猛考我案例的應用學派;
最讓我分心的,是這位心理學博士居然從頭到尾眼睛沒和我對視超過五秒,
一整個讓我很無言。

不過也好,
這讓我準備下一家機構面試時,翻了翻好幾篇期刊,
理論功力不一定會提升, 但是可以讓我比較進入要面試工作的領域。

這一次面試,到現場後才發現是3:2的團體—三個面試官加上兩個面試者,
一開始先團體面試,之後再逐一面試求職者。
還好我忍受不了沈默,
所以當面試官問了「why this agency」的問題,先答果然有佔優勢。
另外,依照我同學Tara給我的忠告「no matter how, ask questions—even you don’t care」
我好像不小心問到他們最引以為到的證照培訓制度,
讓對方有機會好好說一說。

而單獨面試時,有一題我實在答得語無倫次,
不過我很慶幸,某位面試官現場看完我的履歷立刻整合我的工作經驗—創傷工作,
所以針對這部分的考題,我也能更自信且有內容的回答。
之後,也許受到他們微笑鼓舞,我人放鬆,用了一些比擬,結果他們笑了….

原本面試官要等隔一週第二輪求職者面試後才給消息,
結果,我在隔天就收到HR的回信,
“The interview went well. I would like to discuss it with you.”
就算我看懂每一個字,我還是搞不懂那個well代表啥….

不過,接下來請我補件資料,甚至還有外包的公司打電話來進行背景調查,
這一弄,就兩個禮拜,因為一直沒有確定的一句話,當中我還跑去另一家面試;
但終於這禮拜一(5/16),對方問我願不願意加入團隊時,
我超想大聲喊:I DO!!!!!
隔天看到Offer Letter我是又跳又叫!
現在跑完了職前體檢(physical exam, TB test & urine screening),
只要收到PA政府的最後一份背景調查文件,就等著5/31上班囉!!

請大家幫我禱告我順利走到最後一步!!

5/19/2011

Suffering and/or Leraning of Hunting A Job.

 

找工作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好幾次我都好想把頭拿去擂牆,
還好沒做,不然我家牆面應該很多窟窿。

對於一些職場的名詞還霧薩薩,
例如,EOE代表equal of employment,代表沒有就業歧視(對我來說比較像口號就是了),
還有Act 33/34,查了一下是賓州的背景調查,包含賓州無犯罪紀錄&無兒虐紀錄。
FT&PT代表全職&兼職,
薪水有的是計時,有的半月發放,有的是月薪。

另外,我也得估算交通距離,
這是一個新的城市,偏偏這地區地理劃分有夠爛,

還在學習記方向、記路名,還有各行政區…

以上,Googel都可以幫你解決一切,
把相關資訊打進去,可以找到更多說明的訊息,
例如:EOE的法條所為何來。

Google也可以幫我從有限的資訊片段找出更詳細的參考資料。
例如,求職網上很多單位名稱是保密,且工作內容只有隻字片語,
透過一個郵遞區號+傳真號碼,有時就可以找出機構官網,
然後察看服務內容,並對照求才廣告零星資訊,
拼湊出他們的開缺水準與職務內容。

但,很多是GOOGLE沒辦法告訴你的,
例如:該職務在台灣相對應的工作是什麼,
又例如:薪水範圍。

有些工作就是很泛泛的名詞,
例如:residential adivsor,
我想說,安置業務我也有接觸,實在很想申請,
職務說明又像諮商人員,又是安置輔導員,
後來看了學歷要求是高中畢業,
但又多看了很多求職廣告後,
發現這應該是普遍性的職稱,而非某一家專屬。

還沒畢業前慶幸和朋友聊過美國找工作過程,
才知道面試過程不談薪水,
直到面試官同意雇用求職者,事後給聘書(offer)並載明薪資福利,
求職者才會知悉薪水。

雖說米國有許多網站提供薪水平均數,
但這就簽扯到資料來源,
誰會願意上網PO薪水(我認為薪水好的人),
誰會關注並回應這些訊息(SAMPLE的來源與特性)…
加上各網站對諮商薪水落差之大,
我實在不知該如何參酌這些數據。

另外,找工作時,美國實在很愛要求推薦人名單,
對於這點,我實在很頭痛,
首先,開口很難,
再者,名單難尋(我也只有學校老師和實習單位可以找啊),
三者,因為投一堆單位,但實在沒辦法跟推薦人說會有哪些單位聯絡他們。

只是,仔細研究官網,瞭解機構背景與職缺之後,
在研究過交通,
往往一天下來完成不了幾個申請。

當然,履歷投出去後(不管是email或機構官網線上申請),
絕大多數是石沈大海,
好一點的機構會有系統自動回復告訴你:我們收到申請了,
然後沒回應了。
再申請約20單位近30個職務中,

零零散散寫這麼一堆很痛苦的掙扎,
並不是為了說在米國求職有多苦。
反之,細看這些過程,

因為面對太多無知,會想要知道怎麼去解決困惑,
然後會發展出更多新的技巧或經驗,
當然,完成後的成就感很大。

所有面試官都問我一個問題:「所以你想留美國或回台灣?」
除了回答我還在評估中外,
我這麼樣告訴他,
身在一個不屬於我的文化下,缺少身為主流社會的特權,
也許常常要工作120分才會獲得80分的評價,
但是這是一個充滿機會的社會,努力,還是會有成果。

3/31/2011

3.31.2011 update

 

Any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following explanation,
including Eng reading or spelling errors (haha)
please email/FB/MSN/Gtalk me.

I did not plan to write this long,
However, I know many keep asking me the same questions.
I guess it’s a good chance to talk about it.

What Am I Doing Currently?
Finally got my EAD card (employment authorization document)
that means a legal right of working in States.
I was told for another waiting period (about 2 wks to 2 mos) over the phone
since I called for no result of my OPT application
which was supposed to be sent to me in Mid February.
Then, I suddenly got my EAD card without extra procedures that I was told to get done.

Good news is I can legally work in states since then.
Bad are I had only have less than 90 days for job hunting and
I can only work for less than a year.

The Returning day
Well...
now I can formally tell everyone who keeps asking my career plan and the returning day--
II will stay and work in States until next February as long as I can get a job before May.
After that, I will see if the working experience is great to me and
if I can get an employer applying a working visa for me.

If both yes, I will stay in States for uncertain years.
If any no (esp the 2nd one), I will come back to TW.

Why I decide to stay in States?
First, it's a financial issue. 
I can save more money for my load
due to the currency exchange and different life expenses
even though I may get low paid as a master-level employer.

Second, it's working opportunities.
I am not eligible for the counseling license in Tw (but in States).
I won’t be a counselor until I make up the rest of requirements and pass the exam.
Even so, it does not mean counseling is a good job at least in the salary part.
I may be looking for a social work supervisor in the adolescence field
which is not always available.

Third, I have been curious for my potential.
In Tw, I got tons of privileges since I am the dominate group in the society,
such as one living in Taipei, coming from a middle class family, and so…
Sometimes, I can get something (a job, or eng ability) is not merely
because I work hard,
but because I was born with that or I can get those things easily.
In states, you can fight for yourself in everything.
It was not easy but fun.
I know I can do something well even in the country I was not coming from.
I, moreover, wonder how great I can be.

Don’t I miss Tw?
Definitely, I DO. Days and nights.
I miss family and friends.
I miss the old days.
I miss the food.
I miss the beautiful senses.
I miss the friendliness of Taiwanese.
However, when I choose to live in another country,
it doesn’t mean I don’t love you guys.

Luckily we now live in a web world.
You can reach me through email, instant messenger, FB and/or blog.
Internet does shorten the distance in some way.
Keep updating me your lives.

Where am I now?
I used to live in a city north Ohio
which is smaller than Tamsui though.
Now I moved to a city in Pennsylvania (賓州), named Pittsburgh (匹茲堡).
This is a big city,
which is even much hillier than Tamsui,
as convenient as Taipei and
as livable as Taichung.
I will update some photos in Pitt later on.

2/10/2011

我畢業了!

 

[未完,照片待補]

上學期,是我最忙碌、收穫最多、挫折最多、壓力最大的一學期。
說起來,其實課選得不多,一堂實習課,加上一堂心理測驗評量的課程,
但偏偏,實習很不順遂,
剩下的這門課,卻是所上最重的一門課(約是每兩週交一份數十頁的報告)…

時間走到學期最後一個月,
我每天到機構不是見個案,就是帶團或參與團體,
為了追時數,參與團體之多,令機構諮商師都吒舌,
一天少則六小時,多則十一小時,沒有空閒的hour,
唯一的空堂是配上許多reading的中午吃飯時間。

我以為我會喜歡心理測驗,
但這門課給的挫折讓我一整個打退堂鼓,
許多說明不清的作業指示、寫作業過程遇到的許多困惑,
卻因為老師太忙,我時間很少(因為都在實習),根本約不到appointment。

每天,實習結束後,我根本累到爆
(請想像一天不間斷連續講至少六小時的對話,對!還是用英文),
我整個腦漿用盡、嘴巴酸累,更重要的是心理上很hopeless,
明明知道我得寫作業,但卻是一整個想逃避。

但,我住宿的地方卻不是個舒適的環境(容後待敘)。

於是回到家之後,我只想關在自己的房間裡,
躲到網路的世界裡,
查許多白天聽到的字眼,可能是和諮商有關,或者美國用語,
或者許多我好奇的新鮮物,
也躲到PPS上,拼命看日韓美劇,藉由大哭大笑來躲避白天的壓力,
還有大量的小說、漫畫…

終於,走到十二月,
實習時數有望趕到,但是我一堆case notes還沒完成,
還有我兩課程的期末大報告,
不舒適的住宿環境,
即使我有多愛我們所與課程、
即使我有多喜歡KSU的學習環境、
即使我收到許多來自這小鎮社區團體的許多幫助,
即使我和個案還有團體相處的超愉快,
我。超。想。離。開。KENT!

於是,期末考最後一禮拜,
趕完一份約40 pages的大報告,
還有實習課的十幾頁報告,
當晚,躲到沒有人的游泳池一個人在水里沒有目的的滑來滑去。

隔天,連流程都沒搞懂得去參加畢業典禮,
只能說開頭一團混亂。

坐在場內,突然有那麼一秒發楞:
「我就這樣結束了兩年半的研究所生涯?」
「報告寫得不完整的我,可以畢業嗎?」
「我真的已經足夠能力畢業了嗎?」
…..

出了場,看到一堆朋友都是為我而來,
我才稍稍回到現實,感覺自己真的已經畢業了,
不過「畢業」的感覺,比較像是自己做完一件事情,
但還沒真正覺得自己已經是一個「碩士」,
我想,那天如果有任何個資要填寫,
我一定在學歷那欄直覺地勾起「學士」吧!

Anyway, 我畢業了!

 

 

Ps: Sorry! 拖了將近兩個月的畢業日誌。

Pps: 再給我幾天等朋友寄回給我他們像機裡的照片,我再來補上。

1/28/2011

烙印?

 

為什麼我們總要說離婚為「失婚」,
對於選擇離婚的人,
我們說「他終於決定離開一段 "失敗" 的婚姻?」

對這兩個詞,非常之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