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2009

另一個選擇

 

不是我不愛我這TOWN,
但是忙碌了半年,超級想離開這裡的。
有很多的意外,
假期不能如願!

很嘔很嘔很嘔很嘔!

頹廢了三天!

 

翻開記事本、整理平常的字條,
寫著我忙碌時候想做沒辦法做的事情,
也許,可以靜靜地完成一些小小的心願。

11/18/2009

怎樣都是外國人

 

這學期報告很多,
除了實習寫不完的個案記錄,
其他的課程也有一堆文字報告,
總計三科目有13份報告,
每份少則3頁,多則9頁。

經歷兩學期之後,
比較知道怎樣善用writing center的資源。
每次寫作,我會盡量找出一到數個主要目標,
和tutor進行說明與討論。

一開始過程其實並不順遂,
因為報告實在寫太爛,內容都是「我說即我寫」,
一來,太多口語,贅詞太多,
再者,概念實在很模糊鬆散。
有太多方向要修改,
還有光是將要自己的概念陳述成英文邏輯,
就是一大挑戰。

這學期,一開始先學習的,是抓主要概念,
也就是整份報告我想呈現什麼主題。
常常是我很多想法很跳躍,但缺乏鋪陳。
還有美式的邏輯真的跟中式寫作差異實在太大。
有一段時間,都是透過和tutor不斷對話來整理概念,
也學習他們的陳述邏輯。

是不是我們自幼教育都對於自我想法都存有懷疑,
都會自我打擊:「我的概念提出是不是很幼稚、會不會被老師笑話?」
幾次下來,透過tutor的回饋,其實對於自己idea也有信心,
而將目標放如何把概念說得清楚、說得有理。

通常我會先拿一兩張白紙,把所有腦海中相關的詞彙寫下來,
接著,分類所有詞彙,再予以排序,
然後抓大標開始寫主題句,並加以闡述,然後佐以例子進行說明,並小結。

一份三頁的報告,從概念形成到完稿,
我至少要寫三天,並預約三次的writing appointment。
遠比我想像中的耗時。

但經歷多個sessions,我也摸清楚多位tutors的強項,
或者該說,我也同時練習怎樣在session強調的訴求,
好讓tutor可以專注在我想工作的部分,如brainstorming,  organizing or proofreading,
因為有時tutor會誤解我的意思,而只工作在他有興趣/熟悉的地方,
而我得覺察我的需求,,覺察session的方向,並要勇敢向tutor提出改方向的需求。

半個學期多過去,
將近30個session,平均每週我有三小時共三session的writing appointment,
投注的心力遠比課堂的指定閱讀還要多,
多少也因為這樣,疏忽了我應該有的個案報告進度。

以為,多次的練習有小小的成長,
特別是從tutor那得到許多正面回饋之後,
才安慰自己,眾多落後的進度中,還是有一小小點的進步。

但昨天,收到一份作業的評語,
瞬間打入股底,
內容就不提了,打擊實在太大。

我也才從幻境之中回到現實生活,
發現,即使我有小小的進步,我還是外國人,
還是表達不清楚的外國人。

很挫折。

11/15/2009

實習日誌1114/09': Not good.

 

My mom called me, "wat wrong w/ ur feet?"
"I don't understand," I said.
"Ur blog article in Oct has mentioned...."

 

That's why the following presenting in English.

 

I almost burn out in the past week,
I was(am) far behind of reading, papers, and case notes of my cases.
Negative self-talk kept playing in my mind and I cannot stop it.

In the class of practicum class on Thursday,
I successfully suppressed all the feelings just right before 鼻頭泛酸.

I kept eyes on my word
in case I would blurt the key terms that lead the flooding of emotion;
However, I can't help making a slip of the tongue to my supervisor,
"I was confident with aggressive clients with flipping thoughts;
however, it is not longer my strength here.
I don't indeed know what I can reply on. "

I cannot cry
Cause it takes time as well as cost energy which I am poor with now.

 

寫這段時,我已經好很多了。
今天拋開所有報告、紀錄、課程閱讀,
跑去了一個超美且人煙罕至的有漂亮樹林、寧靜湖邊散步。

當然還和幾個朋友拍了一些搞笑的影片和照片。

有些會再整理給大家看 :)

11/12/2009

新手上路

最近忙到爆,
沒空寫blog.

但幾件重要事情先記錄一下:
11/2 付款交車
11/3 買保險,合法上路
11/4 車子登記在我名下,成為畢生以來最大的動產資產

照片,等我最近新聘的助理拍好再上傳。

以上,不敬禮解散!

10/22/2009

要五毛給一塊,別再問說奇怪不奇怪

 

我知道,我們不能代替別人做決定,
理性上。

 

有時候,看到同事朋友花很多時間繞道或吃虧,
或者,有人會來問我一些經驗的。

只要那個人沒有讓我太討厭的話,
一開始,我都會好心的全講,
而且我都會很雞婆的關心對方需要哪些資訊,
甚至持續追蹤還有沒有需要幫忙的;幾
次下來,不能說好心被踐踏,
但真的不是所有人都真是想要問方法的。

 

因為我在校園找到工作,而他們也想工作,
所以就要我在上班第一天帶他們去面試;
要他去全校園所有有可能的地方去問問,卻都不肯。

害怕考試不過,猛打電話問我怎麼準備該科目,
我告訴他,我把課本讀完、上網找參考資料後,
我會列出一清單去問老師問題,
所以我可以高分趴過,
他只是在站在原地一直說我不會,然後打電話問美國同學正確答案是啥。

他說他很焦慮不知怎麼應付新生活,
我說,請他把焦慮都寫下來,我可以一個一個回答他。
沒寫,但打電話一直跟我說他很焦慮很焦慮並狂問一堆問題,
以他狀況,我想訊息應該都沒聽進去,
片段截取訊息後,還說那都是我說的。

我當然知道,這些人在什麼狀態,
如果他們是我個案,我會很有耐心接案照顧案主情緒。
但是他們不是,我也不該拿諮商室那套來處理對待我身邊的人。

 

 

有人說,那就讓他們自生自滅。

我知道這是一種方式,
但我不想因為他們的生活態度,影響我的處事觀點;
應該說,他們放棄學習,不代表我要放棄我對人性的看法。

 

有人習慣這樣下結論:『啊~人都嘛這樣!』

坦白說,我不認為所有人都是這樣,不想接受這全黑的解釋,
當然,有可能是我的聽者朋友只是隨口說說,
但對我來說,我不想對人性下一個很敷衍的結論
(好啦~我知道最近我有時回噗像這樣很敷衍很敷衍)

 

 

所以,我得學習新方式看待這問題。

這樣看似來討教但事實上沒帶耳朵沒帶心的,
我認真回答『資訊訊息』就輸了。
可能的回應是:『要幹嘛』、『然候ㄌㄟ』、『是喔』

可是說是敷衍,但也可另類解釋這是開放機會讓對方抒發,
等到對方情緒發洩完畢,
如果他還需要資訊,自然會再來問的。

 

那,如果從頭到尾只問一次呢?
那麼,那句話跟『甲飽沒』、" how are you?" 意義是一樣的,
那是開場白、那是問候語?

那,如果問一次,他也看似聽了,但卻沒有任何行動的呢?
那真的就是
管。他。去。死!

10/20/2009

10/19/2009

考試,是為了enjoy讀書的快樂

 

這是一句很弔詭的話,
不過卻是我幾次考試的經驗。

好像我修課到現在,
幾乎所有老師在期中或期末考的都會給study guideline.
扣除一兩個小機車的老師--重點給不清楚,或者直接把目錄全部打勾之外,
所有的老師都直接告訴學生要考啥。

這是我週三要考試的重點說明(共三頁)的一小段:

Chapter 7

pp. 256-7: know the early theorists and their perspectives and contributions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art expression

What does Rubin (1984) suggest about developing trust in art therapy?

“art talk”

Read and be able to answer questions about art therapy’s value of finding joy and release through catharsis

*How does art therapy facilitate growth in children (262,267)

Know information related to Children’s family drawings

Descriptions for precursory activities, chaotic discharge, art in the service of defense, pictographs, and formed expression

*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omissions in children’s drawings (274, 281)

是的,老師是按照章節、上課handout、上課補充概念、助教講義等等,
逐一提醒要看哪些重點,
那些星號(*)是代表可能是簡答題或申論題。

坦白說,若把三大頁範圍找出來,其實也不下百頁的資料,
想要寫得好,網路找資料也是需要的,
不過,我會清楚知道,
哪些概念很重要一定需要記憶,
哪些概念容易混淆,
或者某些理論我得讀通能應用。
但這樣的考試,會讓我有方向感,知道我得完成哪些學習,
考差了,真的只能怨自己。

另外,我覺得最感動的,是老師的態度。

許多老師發下重點後,幾乎都會說上好幾次,
有問題務必在哪個時間之前與他討論,
還會主動提醒office hour和他email回信的習慣以防漏信。

大學時,有個老師也會考前把所有重點走過一次,
他的科目全都和心理學有關,也是我修課類別最多的堂數,
我不曉得這和我一直對心理學科目學習很少感到挫折是否有關。

不過,這一年多的經驗,
和我大學那位老師相較,所上老師處理得更細緻的是:
1. 米國老師不直接畫課本重點,他直接告訴你他要考啥概念,至於內容在哪,請自己找
2. 在提醒重點之餘,所上老師會開放時間讓學生發問,在態度上更顯開放與鼓勵。
3. 有些老師甚至根據學生答對率或者答題狀況來評估出題的效度,並據此調整分數。

比較妙的是,
大學考試除了統計科目之外,
我的所有考試全部都是申論題,以及偶爾有名詞解釋的短答題。
但很妙的是,
我所上考題有是非、選擇、連連看、填空、短答和申論的題型都有。

扣除短答、申論之外的題型,那不是很容易高分?
我想那真的要看老師多細心處理考題,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如何呈現。
就算考高分,那不也是代表學生已經可以區辨了嗎?
不過說實在的,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
我通常失分在選擇題而不是申論或短答題上。

 

話多了,還有很多要看的,
準備考試去...

10/18/2009

我的副修

 

一直沒跟大家坦承,
其實我在米國有個輔系,叫做「吃吃吃,每天都在想怎麼吃」。

最近交出的報告有:

紅燒豆腐紅燒豆腐

高昇排骨高昇排骨

滷味滷味

鹹酥雞鹹酥雞

美式Bagel美式Bagel

 

另外,最近的專題是:「一週便當」。

研究背景與動機:
因為這學期行程有好幾天都是從早上出門,會一直到晚上9點或11點才回到家,
中間至少兩餐的需求。

問題假設:
米國食物都不好吃又沒溫度(非生即冷),勢必要自行料理。

研究目的:
省錢、好吃

文獻探討:
1. 理論:吃飯丫比皇帝大
2. 文獻:youtube型男大主廚(之我最愛阿基師及詹姆士也不錯)
3. 文獻:各大Blog(有圖很重要,留學生的更好)

研究方法:每週六或日晚上,一次完成6-7個便當,以供一週可能會外食的機會。

資料分析:
1.根據冰箱剩餘食材
2.搭配美國超市特價商品及低廉高品質之貨品種類
2.佐以每月搭便車去Cleveland採買方便性

研究結果:
之一對照組:沒做data mining之不怎樣便當--紅燒豆腐、黃瓜釀肉、炒波菜、高昇排骨、炒米粉及沒上鏡之味噌魚及白飯

 

之一實驗組:通通學阿基師之好吃便當--紅燒豆腐、清蒸食蔬、蠔油西生菜及沒入鏡之高昇排骨

 

之三:綜融阿基師、blog之回味便當:蠔油西生菜、蕃茄炒蛋、鹹酥機

 

之三:白米快吃完之省米咖哩便當

 

之四:期中考不碰炒鍋之省時省力便當:清蒸味增魚、玉米豆仁、烤培根豆腐,及朋友轉贈趴踢之德國香腸

 

研究進度:
目前仍持續進行之中,期待本學期結束前,能有更進一步之成果。

 

 

 

附錄:更多照片請上我的相本

10/16/2009

語言

 

大家都會問,到美國英文應該變很好了!

說真的,這句話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外省家庭的小孩,或者客家同學們,
請問大家住在台灣那麼久,
即是父母天天對話用客語,
不曉得大家對於台語、客家話講得如何?

 

我也期盼可以跟小叮噹討個神奇魔水或麵包之類的,
喝完吃完就可以講出咕溜咕溜的英語。

但小叮噹在漫畫裡,
我在現實生活裡。

 

有時候,聽一堂課下來,大致沒問題(特別有預習的話),
換言之,超出專業本科演講範圍的,就會有問題。

例如同學團討,
如果遇上口音不一樣的,喜歡含滷蛋的,說話打機關槍的,
還有那種講話不站好,全身有蟲愛邊抖邊講話的,就容易霧薩薩;
又例如,生活中的對話,其實我沒辦法全聽懂每一字每一句,
但好一點的是,我大概知道哪些關鍵字,
聽到之後大概不需要轉換成中文消化後,再把我中文的意思翻成英文跟對方核對,
但聽不懂的狀況還是很多。

啥?
喔!你說諮商實習的溝通嗎?
坦白說,我在諮商室裡面,不能說沒有語言障礙,
不過這反而比聽演講還要順暢,
也許因為投入,也許因為是一對一互動,畢竟是實習諮商生,
對於局面有掌控,話題的方向大致可以追得到。

 

寫作曾經很痛苦,
因為中英文在敘事的習慣真的差太多,
這遠比中翻英還要難,
不過有Tutor幫忙,這一年來收穫很多。

 

對話有時很痛苦,
明明知道自己講啥,或是想講到更深入的點,
但卻有口難言,很更!

 

坦白說,我還是常常因為溝通不良很痛苦,
特別是同學整個high起來講一堆生活話題時,我就整個冰在旁邊,
或者,有時明明上一課整個通天耳都開,下一秒像是鬼遮口耳,
不能一語。

 

心情,就在這樣的狀況下,時好時壞。
(我已經不知道再寫啥了,暈沈,就此打住,睡去!)

10/15/2009

不平衡

 

這週,不太好

 

這週很虛,有將近兩個白天的時間都在家裡,
而大多的時間在休息,
不是超睏、就是整個腳浮腫,
到了晚上,則換頭痛。

學習上也很不順遂。

老是被作業追著跑,
該念的書都沒有完成,
現在考試要到了,一整個慘字。

沒精神,上課也很難專注,
一晃神就就失焦,一失焦就想打瞌睡。

作業寫很多,平均每週交一份作業,
(一份作業要跑Writing Center少則一次多則三四次),
連續密集的寫作,連Tutor都說進步很多。
最近連同學小組討論都跟不上,
不知是不新慣新組員口音,還是太多專有名詞,
一整個很難受。

另一個難受,在實習的狀況。
每次實習都有新東西,
但每次都來不及消耗上次的紀錄,還有上課補充資料、個案分析,
就這樣又上場接新回合。
有時真的很心虛。

現在,實習的個案記錄整整落後兩週,
實習課看錄影帶頭也是昏昏沈沈,
原本同儕回饋時段,都還能有些貢獻。
這兩週,已經炸不出汁來。

觀察自己的身體語言,
肩膀僵硬、背部疼痛。
今天,坐在課堂上,一直有坐不住想逃回家的感覺,
這是我最愛的實務課程,
為啥整個身體、心理狀況都不對呢?

是怎麼了呢?
是這幾天身體不舒服導致的結果,
還是像以前一樣工作壓力的後遺症?

10/13/2009

來玩嘛!

 

大家都不想跟我去旅行配對啊?
玩一下隔壁--->那個遊戲
看看我和你有多速配去旅行嘛!!

來玩嘛!

10/12/2009

日誌1013/09': 不把不同起跑點的成果當成自滿的理由

 

今天,個督時督導頻頻讚許在某個session中的表現,
從頭到尾至少說了20個good的吧!
他說:過去這幾個禮拜,我進步很多!
不過,說真格的,我其實很想跟督導說,
『督導,我只是把我原本會的東西用英文呈現而已。』

這不是自誇,也非自豪。
我真的感謝三年四個月在安置單位的訓練,
高密度深度與個案接觸,
我想以前的許多同事,特別是長期在安置中心的大家,
大家的基礎功力紮的很穩。

但換個角度來說,這樣和才剛接觸個案的同學們相比,
其實有點勝之不武(語言隔閡相較影響就小一點)。
因為單純就micro skills,我起步的比他們早太多
(想一想我還是有不少同學才23歲,去年才大學畢業)。
也就是,如果只單純就使用諮商技巧成效而感到滿足的話,
那也未免把自己學習的杆頭調的太低了些。

是不是能有些不同的學習目標呢?
例如以理論為基礎的諮商模式呢?
也許先從熟悉的SFBT應用開始吧!

實習第二個月新目標!

 


--
Dr. J,
I am working hard to proof your firm belief.
I will show I am worthy your expectation.

10/09/2009

實習日誌1009/09': 有為者亦若是

 

看著同學在session中自信又穩重的表現,
確實不像他說的,
他只是突然從個案的話語得到一些靈感而做的嘗試。

Maybe那真的是靈光乍現,
不過背後是多少學習的累積,才可能有的表現。

還有對自己在session自信而讓整個諮商步調整個很穩定,
我要多學學~

Jenn, well done!

10/08/2009

實習日誌1008/09': 看Prac DVD最痛苦的...

 

If there is something embarrassing in the prac,
it is not my babe language,
it is not the immatured skills.

Instead, my voice, esp my speaking sound while I was laughing.

 

每次聽到都想撞牆.........

10/07/2009

小小人眼中的膚色

 

有時候,我都在想,
台灣種族差異實在很小,
但為啥還能吵一個芋頭蕃薯出來呢?

 

我有時想想,
在美國、在歐洲,
隨便路上至少都是兩三個種族以上,
Caucasian, Black, and Latino.
Of course, Indian 也很多!

 

到幼稚園去做兒觀,
我們得隨機挑了兩個小人觀察
(就社研法來說,這根本不是隨機,至少是unconscious selection)
基本上,十六個小小人當中,
光是膚色、髮型,加上服裝打扮,
真的就是一個小聯合國。

我想,如果從小就是在這樣環境長大,
也應該很習慣"身邊的人跟我不一樣"吧?

不過我也好奇,對於小小人來說,
他們會覺知到
「我旁邊這是黑人,對面那個是拉丁,後面是亞洲人」的差別嗎?

在台灣,大家都是「台灣人」,
我們從小我沒有經歷「不同」的人,
所以對小小人來說,
印度人、黑人、白人,對他們來說,會有意義上的不同嗎?

今天其中一個觀察地點沒有單面鏡,
所以小人們都可以看到站在我站在叫是外面觀察。
一開始確實有些靠近我位置的小孩都會一直看我,
但是我刻意避開眼神之後,所有的小孩注意力就回到團體活動,
唯獨一個亞洲(我猜是華人)小孩對我持續有反應,
是因為我是外來者(非幼稚園員工或孩童家長),
還是因為我也是Asian--一樣的膚色一樣的眼睛?

I don't know...



PS:聚集多種膚色的小小人,每個都好口愛喔~
因為不能照相不能互動,不然好想都抓來玩一下喔~

10/03/2009

中秋....月圓?人孤單!

 

中秋節,
沒人一起也沒有空過節。

月餅不難買,但都只有月餅、綠豆椪,
還是傳統且是香港、大陸的產品,
品質不一定差,至少許多家香港的很優,
但就不是我愛的。

就是沒有蛋黃酥、鳳凰酥、芋頭酥,
都給翁媽寵壞了,
每年都期待他的中秋禮盒,然後再配上一杯茶,
呴~多少熱量我才不管哩!

當然,最重要的BBQ香,也沒有人可以一起共襄盛舉,
最多只能點三明治時,加點BBQ sauce來調味。

商周,想到簡單就可以喝杯咖啡配上小巧可口的蛋糕(註),
朋友說他頭痛,我想念四處隨手可買簡單舒緩症狀的中藥/花茶包,
最刺激我的是,月餅媽寫周歲紀念時,
提到「最近沒啥活動,只有去寧夏夜市」,
呴呴呴!!那可是我最愛的夜市啊~
還看到有人說最近卻吃了火鍋!
還有半夜看到留學生Blog裡提到炸鹹酥雞的配方,
還有最近訂了一堆華人海外留學生食譜blog...

當然更多的更多,
是和朋友一起分享食物的時光。

是的,在中秋節
我的胃,很想家!
我的心,想著你們!

 

出國前後,很多朋友生了Babe,
也就是,現在很多小朋友都周歲了,
六月底七月初的君寶貝、八月小Yoyo,九月月餅妹,
生日快樂!平安成長!
還有今年米國國慶小牛寶寶,九月很多分的寶寶
(那個漏掉的Babe要怪你爸媽沒有更新照片XDD)!
也希望即將11月出生的建老大babe,Don美眉(是吧?),雅琪寶寶,Chien二胎,
還有明年的May帶把的,希望大家都平安順產。

 

註:看商周說85度C的經營哲學,再看同一期Garmin的經營哲學
我想,我願意當兩者都消費者,但卻只願意當一家的投資者-- if I have money.

10/02/2009

實習日誌1002/09': Crisis of language barrier

 

Crisis of language barrier,
是危險,還是機會?

 

因為缺乏流暢英語溝通能力,
所以有溝通的障礙,
也因此受益不少。
所以帶來的影響, 
有比我想像中的小,也比我想像中的大

 

困境很多:

因為聽不太懂CL說啥,
有時只是不影響瞭解語意的單字,
有時是很多詞彙我平常沒在使用,
但一聽到發音才會那單字怎麼拼音,就可喚起對單字的認識,
但反應會多停頓一秒,
有時根本就是聽不懂的Key word,
有可能因為聽不懂,所以讓CL覺得難以溝通、無法暢所欲言,
也因此而拒絕開放。

因為這障礙,我一直有愧疚感,
覺得因為自己能力不足、無法提供充足服務,
所以有實在過程中若有阻礙時,
我往往先想到自己的語言能力,而忽略/降低其他可能的因素。

然而目前最困擾我的,
這確實影響在口語技術的部分,
不管在support, focus, reflect, or self-disclosure & feedback & direct,
我覺得影響都很大,
往往我從CL的反應與提供的故事裡,我確實看到一些可以工作的點,
但因為問題沒切到要點,就像刀鋒不力,
一刀下去,可能切歪、或根本切不到目標,往往錯失許多機會。

諮商過程,也可能因為要分心語言,
所以顧全整個counseling flow的注意力就會分散。

 

語言危機,有時也創造生機。

因為可能聽不懂,所以就更全神貫注,
在態度、在肢體,更加投入,
例如邀請CL在針對某一細節換另一種方式描述,
對於互動關係也許有助益,也多開放一個機會讓CL多些陳述。

因為愧疚感,
所以額外的準備、事後的檢討,會做得更徹底些
(如果有更多更多時間的話)。

因為聽不懂口語的,
所以更專注在非口語的訊息,包含臉部表情、肢體動作、聲音語調等,
有時會比英語母語speaker更為敏感。

因為失去太多細節(特別當CL深陷在瑣碎的部分時),
我不一定會隨著CL深陷泥藻,
反而站在一定遠的距離,反覆詢問自己:整段過程傳遞哪些資訊與情緒反應?
也因此可以綜觀視之。

 

To increase my strength, 
To overcome the barrier.

Try Hard!

10/01/2009

實習日誌1001/09': 步調與全視野

 

今天在小組提案,
果真一放出案子,就可以收到很多自己沒想到的盲點。

 

1.
所謂的訓練,
我想就是把所知的自然的應用出來,
新手的慌亂,當只看到一件個點,就衝著做了,
Sit back,不是放任不參與,
而是讓自己更專注在整個局面flow,
不管接案的「過程」,或者「內容」。

 

2.
不論社工領域或諮商專業,
我一直不懂接案和開案有啥差別,
那些中文我懂,但我一直沒在實務上有啥體驗,
我不曉得台灣其他work作法是否有區分,
但是就我過去的經驗,
可能因為業務的屬性、可能因為工作團隊的關係,
我還真覺得沒啥太大差別。

今天,我突然明瞭了。
因為目的性不一樣,所以在深度、廣度,
甚至會談步調的掌控也會有不同,
一整個豁然開朗啊~

 

3.
督導提醒,要小心握手以外的肢體接觸,
適當肢體不一定違反倫理,甚至是治療的技巧之一,
只是要再三再三斟酌。

關於這點,我沒有任何困難,
於是,我問了督導: Had u been asked for a hug?
當他說Sure時,我整個傻眼,
貼心的伙伴幫我問了一下,那可以拒絕嗎?拒絕會怎樣?
督導直接就把F字講出來了!

媽呀~我有障礙啊!

9/29/2009

實習日誌0929/09': I know I know; I know I don't know

 

我想對LGBT的議題也越來越敏感,
敏感不在於對方式短髮或運動,我就認定是T;
更何況,在TP的分類實在太過刻意與狹隘,
不是所有人都照這定義才去學會愛人的,
那是自然而然的。

判斷,
在於那0.5秒剎那一瞬間的眼神與反應。

這個月,我中了兩次!

不過,若可以,敏感度還是要加強,
可以在那探索的之前,多一些體貼,
雖然詢問是最中立的一種方式。

I know I know.
I know I don't know.

 

不愛碰Dx,
雖然上這門課老師學得好,我也學得愉快,
但是,我實在不愛這類個案。

這裡和台灣不一樣的是,
診斷事件很平常的事情,
個案對於自己的服用藥品、效益與副作用都可以侃侃而談。

但是,我實在對這類個案沒輒,
或者說看到「疾病」沒輒。
但是,若以發展的觀點說,根本沒有normal & abnormal之分的話,
我是不是就可以繼續做案子呢?

再說,
接案兩週,接觸了三種以上的膚色,
不可否認,我確實因為膚色在緊張度上會有不一樣的表現,
how could I claim I treat clients with cultural fair?

我是不是曾有擔心,
某膚色個案或clients w/ Dx 說話我一定聽不懂,
是真不懂,還是心境上的自我畫線。

接案看單,連督導都說,不用怕就去嘗試,
不行我們就跟他機構拿資料,
不行還可轉Prac II或TF來接手,
而事實上,早有更專業的人在care & follow他,
目前並沒有危急狀況,
這樣well trained的個案,講到一半自動停下來讓我summarize,
不正是一個我可以多嘗試的機會嗎?

轉,是因為恐懼還是能力?
不轉,除了自私的多點實習經驗外,我有沒有什麼可以contribute的?

I know I know.
I know I don't know.

9/28/2009

實習日誌0928/09': CPS也是有Guts的

 

CPS (Counselor Practicum Student),我,
用爛爛的英文跟你談,
還夾雜尷尬心虛的語調,
以為你是我第一個intake個案,
所以我表現不好,
所以你沒辦法回答我的問題,
所以你的答案都是:No、I don't know、maybe...

督導說得妙:
「I don't mean she is stupid, but she don't know much.」
他的譬喻/開頭,實在很妙,
突然間,我釋懷一些自己的表現。

進諮商室前,我問督導,
should I stay or work on the issue she picked up last week?
Is it okay that I don't pay any attention to that topic?

督導又妙答:
I won't surprise that she keeps saying I don't know after you go through 500 questions.

督導這麼說,我依舊歸咎我要負部分的責任,
依然乖乖走完一大串的問題,
但這次,我嘗試sit back,試著把主權丟給他。
在go through thousand questions後,
我可以心安理得的宣稱:小姐!我盡力了!

實在不想跟他再這樣玩第三回合,
結束前10mins,我笑笑跟他說,我不玩了!
他以為他聽錯了,還非常困惑的問我:what!
於是我把球丟給他,告訴他,
小姐,下次,你發球!

似乎有點嚇到,不要以為我嫩草又語言不懂,
不要以為你年紀小可以啥都不負責任,
進了門,我們兩個都要一起努力的,
孩子,下次記得交作業喔!

9/24/2009

實習日誌0924/09': Sit back

 

Only when you sit back,
I can see the individual sitting in front of me
instead of the question sheet on my hand.

當我把intake form丟到一旁,
當我嘗試像昔日那樣和案主一開始的談話,
當我專注在我們對話中案主口語和非口語的訊息,
還有聆聽案主後我的關切,
語言,不再是我們的隔閡。

於是,第二天的intake 和開案會談,
很順暢。

即使在他人作業失誤下,我居然臨時在案主抵達中心才被通知有個案,
而我手上沒有any piece of client's file but her name only.
趁著櫃臺十分鐘的慌亂尋找file,
我告訴我自己:
To enjoy the counseling session
To hear what client says.

於是從session一開始案主不能自已的哭泣,
到最後,告訴我:
It's possible. I wanna try.
From her sincere smile and her insistence of working on our schedule,
I realize that I can do sth  after my feedback.

實習課,我完全聽不懂同儕案主近似murmur的self-talk,
『除了聽懂verbal expression,is there other message I can catch?』

 

其實,扣除口語中細節的細節,
我有機會更專注肢體、語調、語速...,
還有案主進展的狀態。
而當我給回饋時,看到所有同儕那種「啊~」、「對!」的反應,
我知道我可以嘗試和大家不一樣的路,
弱點,也是優勢!

 

如同,Dr. J回應我的,
無須專注那本該如此的弱勢,
而是回到溝通及人性的本質,
那麼,自然有屬於我的優勢!

9/23/2009

實習日誌0921/09': 你intake了嗎?

 

「你intake了嗎?」
這是最近在諮商辦公室跟所有夥伴的問候語。

是的!我已經開始實習了,
帶著興奮和緊張,還有慌亂,
我開始實。習。了!

 

10年前, 921那天也是我學校實習的第一天,
一搖,就延了一週。

10年後,一樣又是實習,
只不過先有一週半(其實不過就是三天共13小時待在諮商辦公室)暖身,
這次,我想延,卻一點機會也沒有。

原以為又是沒案的一天,
打算來趕趕團體的紀錄報告,
順便和我督導討論一下我的團體方案,
誰知,我漏查了檔案櫃,才發現督導hour結束後,
還有兩個intake個案等著我!

 

媽呀!誰來救我!
我一點當不相信美國仔的口頭禪:「you'll be fine」

因為在大學諮商室裡,
所以個案80%是大學生或在校生,
有些有需要來到中心,有些則是因為修課而被要求進行三次諮商「體驗」。

從以前當社工,我最不喜歡做的就是「沒意願」的個案,
我指的不是那些「非自願少年個案」(註),
而是來到諮商室不是因為需要,而是因為被要求。

當然實務上有很多有效的處理方式,
只是情感上,我不喜歡,
雖然我知道我可以區分我自己喜惡與諮商的角色,
不讓過多主觀因素介入諮商,
但,我就是不愛。

 

OK!回到我的「第一次」。

若要說最震撼,應該是挫折感。
我知道這樣的感受對於後面成長是不可或缺的,
但情緒上還是很low。

的確,我的挫折來自語言,
或者,更進一步來說,我生氣我自己為啥沒做好準備。

我早就知道初接案必定經歷一連串的評估問話,
要完成的評估項目早在學期開始就知道,
而我也知道我勢必會遇到語言上的障礙--因為那是必然的事實,
但我知道,影響程度可以減到最低,
例如:事先將所有可能使用的句子列出,
必要時針對同一個問題列出三四種陳述方式,
也許這會花去很多天的時間來準備,但不是不可能,
更何況,有了準備,
一:我不會因為慌張,而想不出任何問話
二:備稿過程,我自己也可以體驗不同的詢問方式自己的感受
三:可以減低intake像質詢的互動關係

我不是沒有優勢,
過去的工作經驗可以讓我蓋過語言的隔閡。
只是,I didn't well prepare myself for practicum.

intake要做的是,
building rapport,
orientate the client,
assessment client's status and potential risks,
help client to present their current problems

我不想讓別人(督導/同儕/案主)因為我有語言障礙,
就看不到我在諮商的能力,
想要人家看到我,
想要真的讓諮商過程對案主有幫助,
我得先為我自己負責,多努力些....

 

註:
「非自願少年個案」:我一直覺得,以前工作的少年,是高自願型的個案,
雖然在專業領域上大家老愛標籤這群案主,
也許他們是「非自願進入服務體系」,但是他們不一定缺乏意願被幫助,
once 可以找到當中的connect,順暢的工作過程不是不可能。